[发明专利]气体诱导器无效
| 申请号: | 85103459.4 | 申请日: | 1985-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05050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8-30 |
| 发明(设计)人: | 王时珍;胡智忠;刘烈辉;吴晓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武汉化工工程公司(原化工部四院);陕西省宝鸡市职业培训中心喷射技术厂 |
| 主分类号: | B05B1/00 | 分类号: | B05B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武汉武***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诱导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引射器。气体诱导器系一种排送气体的动力设备,其依靠高压气体喷嘴射流诱导吸入周围被排送的气体并在以特定的流道限定下的流动过程中传递动能予以加压。其具有一系列突出优点,如简单易制、易选材、尺寸小、不占地、省投资、无运动部件故不泄漏不污染环境不会产生火花引起爆炸等等,因而最适于排送含有腐蚀、爆炸、有毒、高温、粉尘等介质的特殊气体。唯其效率极低和理论与计算复杂障碍其广泛使用。而且影响其性能的工作参数较多,故难以定形系列化制造。传统型式引射器在大增压比(增压喷嘴压差)时的动力效率一般为30%左右,小增压比时(多为使用压缩空气和蒸汽喷射)的最佳设计只不过5%左右,许多实用的该类引射器的实际动力效率在3%以下。对于小增压比引射器缺少正确的计算理论,采用大增压比的理论计算时,其误差随诱导比μ(吸入量/喷出量)的增加而成倍数地增长。
针对小增压比的极低的动力效率的严重障碍本发明人首先从理论研究上提出了一种两级吸入的新型式,使效率从3~5%提高到10~20%,能耗相应降低2/3以上,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做为现有技术背景可参阅中国《力学学报》1980No4中本发明人的简文。但该文尚未充分解决设计问题及定型化与系列化等许多生产实际问题。此类引射器现有技术的低效状况可参阅天津市第二机床附件厂“YD-160诱导式吸尘器”产品样本及其技术鉴定书。此外《煤气燃烧器》(李猷嘉著,中国工业出版社,1966)一书中亦有对操作条件尚较接近的引射器的研究。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高增压比大致在0.04以下(即谓小增压比)的气-气诱导器装置的动力效率,大幅度降低其能耗,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应用领域,解决其实际计算与设计问题,探求其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最佳设计参数,并构成实用系列化数据;缩短两级吸入式引射器尺寸以实现在除尘装置和蒸汽机车排烟等对尺寸有特殊要求的或无特殊要求的场合下都能应用;用一种定型尺寸和少量系列构件来适应多种能力及不同工作参数(喷嘴压力、增压、介质及其温度)的要求;达到各种条件下既能选用到具有最优性能的产品又不需专门设计,以解决设计工作量过多和不利于商品化的问题。
按本发明内容是可以达到上述发明目的的。这种诱导器包括一个具有工作气体进口和被诱导气体进口的外壳,其内设有两个平行布置的支承板,在所述支承板上装有至少一套引射器,其特征在于该引射器即为上述本发明人所提出的高效的两级吸入式新型结构。它由一个喷嘴,一个第一级混合扩压管和一个第二级混合扩压管串联所组成。喷嘴与所述工作气体进口相通,其出口与所述第一级混合扩压管间保持一定距离并形成被诱导气体的第一级吸入口。所述第一级混合扩压管与所述第二级混合扩压管间保持一定距离并形成被诱导气体的第二级吸入口。该第一、二级吸入口与所述被诱导气体进口相通。对于两级吸入式引射器是在上述本发明人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实验找到了第一、二级混合管动量及摩擦综合修正系数φ3-1和φ3-2的数据,例如在一般情况下可取0.25及0.78,从而按照本发明人导出的理论性能数学模型求出了包括六项关键的无量钢几何的与操作的设计数据在内的最佳数值组,即μ1、n1、m1、n2、m2及b1的最佳值。例如当μ=10~30时各项数据在下述范围内进行组合,即μ1=4~14,n1=1,m1=10~30,n2=1.2~1.3,m23~6,b1=1.4~1.9,取用值因操作条件而异。其中μ1第一级吸入量/喷出量;m1=f3-1/f1-1;m2=f3-2/f1-2;n1=f3-1/f2-1;n2=f3-2/f2-2,b1=f4-1/f3-1;f-横截面积;下脚第一位数字1-喷嘴出口;2-吸气口(指喷嘴出口截面处);3-混合管末端;4-扩压管出口,下脚第二位数字为级数。由于设计出可成系列的组合式装配结构,故一台装置可以方便灵活地适于不同能力与操作参数的要求且大大缩短了诱导器在大能力下的长度,从而予以定型化。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再做进一步说明。
其中图1为被诱导气体从侧面进入的折流式结构;
图2显示了被吸气体进入的一种方位,生产系统管线即在进气方位上与之相连;
图3则为被吸气体从其底部进入的直流式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武汉化工工程公司(原化工部四院);陕西省宝鸡市职业培训中心喷射技术厂,未经中国武汉化工工程公司(原化工部四院);陕西省宝鸡市职业培训中心喷射技术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34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不同弹性∴件的机动车辆悬架
- 下一篇:米糖加工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