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频接收机无效
申请号: | 85101812.2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04320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大内弘二;鹤丸忍;梶原正;熊本研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6 | 分类号: | H04B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先春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品***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频 接收机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超高频信号接收设备,具体地说,例如是关于一种接收从广播卫星发送的超高频广播信号的接收机。
通常,如图1所示,接收广播卫星(未画出)发送的超高频广播信号的超高频接收机包括:一个天线1,一个室外部件2,该部件是与天线一起置于室外的,其作用为将由天线接收到的超高频段的电波转换成特高频段的电波,并放大该电波,一根同轴电缆3,一个室内部件4和一个电视接收机5,室内部件4和电视接收机5均置于室内,室外部件2将接收信号转换成特高频段的信号,经同轴电缆3送至室内部件4,室内部件4再产生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送至电视接收机5。
需要注意的是,在超高频广播信号中既有小功率广播信号(接收频率为11.7到12.2千兆赫)又有大功率广播信号(接收频率为12.2到12.7千兆赫)。
然而,如果上述超高频接收机室外部件2的本机振荡频率保持不变的话,室内部件4的对应频带就必须为1000兆赫。这对室内部件4来说,从电路的角度来看是极难实现的。
因而,为了让简单结构的室内部件4能接收到两个不同频率的广播信号,室外部件2的本机振荡频率必须改变。
为了改变室外部件2的本机振荡频率,可以考虑在同轴电缆3之外再在室内部件4和室外部件2之间连接一根本机振荡频率控制电缆,通过这根电缆来控制本机振荡频率的转换。然而,从信号传输的观点来看并不希望在室外部件2和室内部件4之间有许多根电缆,而且,电缆一多,就会增加室外部件2的接口端子数目,从密封角度看也不利于防止雨水等漏入室外部件2中。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改进了的超高频接收机。
本发明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超高频接收机,该接收机可在不增加连接室内部件和室外部件的同轴电缆数目的情况下,根据接收频带来改变室外部件的本机振荡频率。
本发明目的之三是为提供一种超高频接收机,该接收机克服了从信号传输和密封角度考虑的由于增加接口端子而造成的缺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制成一个接收超高频信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一个室外部件,它包括将超高频信号转换成特高频信号的转换装置,产生供给上述转换装置的本机信号的本机振荡装置,转换上述本机信号频率的装置,探测加至上述室外部件工作电压的装置,该工作电压值随上述超高频信号频带的变化而变化,以及控制上述本机信号转换装置的上述探测装置的输出电路。
一个室内部件,它包括解调上述特高频信号的装置和产生上述工作电压的装置。
一个将上述特高频信号从上述室外部件传送到室内部件和从上述室内部件传送上述工作电压至上述室外部件的电缆装置。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指示同样的元件和部件,以下叙述将逐步明确显示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性和优点。
附图1为先有技术超高频接收机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超高频接收机一个实施例的方框图;
附图3为说明本发明的波形图。
现参照附图2和附图3叙述本发明超高频接收机的一个实施方案。
图2中,与图1相对应的部分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不再另作详述。
图2中,天线1接收超高频(英文缩写SHF)广播信号SSHF,然后由构成室外部件2的一部分的圆-线性极化波转换器6将天线接收到的圆极化超高频信号转换为线性极化超高频信号,通过高频放大器7加至混频器8。
参考符号9L和9H分别指示各自的本机振荡器,本机振荡器分别产生频率为10.705千兆赫的信号(用于接收小功率广播信号)和频率为11.2千兆赫的信号(用于接收大功率广播信号)。出自本机接收器9L和9H的频率信号分别加至混频器8,然后该混频器8产生一个其频率转换为特高频(英文缩写为UHF)的信号SSHF。该SSHF信号经一个中频放大器10和一个直流阻断电容11加至输出端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18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回生动物纤维的方法
- 下一篇:非石棉离合器衬片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