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320224202.9 | 申请日: | 202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72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廖常亮;徐正一;王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G09F9/3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胡丽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 组件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和柔性显示屏,柔性显示屏安装于折叠装置,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连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组件。折叠组件包括主轴、转动臂、固定架、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第一壳体通过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固定架固定于第二壳体,固定架通过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活动连接主轴。折叠组件的零件数较少,构成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柔性显示屏由于其具有轻薄、不易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的折叠装置,折叠装置一般包括两个壳体及连接在两个壳体之间的折叠组件,两个壳体通过折叠组件的形变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并带动柔性显示屏折叠或展开。然而,目前的折叠组件通常零件数较多、构成复杂,导致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该折叠组件的零件数较少,构成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和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折叠组件,折叠组件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柔性显示屏与第一壳体对应部分固定于第一壳体,柔性显示屏与第二壳体对应部分固定于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与折叠组件对应部分发生形变;折叠组件包括主轴、固定架、转动臂、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转动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主轴,转动臂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二壳体;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滑动连接固定架;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与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不重合,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固定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折叠装置的折叠组件采用非对称式结构,第一壳体通过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及固定架活动连接主轴,以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折叠组件的零件数较少,构成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此外,通过双连杆滑块机构的配合或者连杆滑块机构与连杆机构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二壳体与主轴之间的连接,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主轴运动,组成部分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以降低折叠装置的成本。并且,由于主轴通过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联动固定架,因此第二壳体的运动路径准确,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的运动形态的准确控制,且折叠装置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力和机构抗挤压能力。
此外,由于第一壳体通过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第一壳体相对主轴转动至闭合状态后,不在第一壳体与主轴的连接处预留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内凹空间,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连接主轴,例如通过双连杆滑块机构或者连杆滑块机构与连杆机构配合机构连接主轴,可以在第二壳体相对主轴转动至闭合状态后,在第二壳体与主轴的连接处预留出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内凹空间,因此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折叠组件内侧,形成一个向第二壳体偏移的收容空间,基于收容空间向一侧偏移的形状,相对于传统折叠式电子设备的对称式的空间,能够使得容纳于收容空间的部分柔性显示屏的弯折位置较少,从而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出现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组件还包括同步组件,同步组件啮合转动臂的第一端,且啮合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同步组件使得转动臂相对主轴的转动动作和第一连接臂相对主轴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以提高用户的机构操作体验。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臂的第一端包括连接齿轮,同步组件包括第一同步齿轮和第二同步齿轮,第一同步齿轮啮合连接齿轮,在主轴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同步齿轮位于连接齿轮背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第二同步齿轮啮合第一同步齿轮与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2242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