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坑塘污水治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320173935.4 | 申请日: | 2023-0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8112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 发明(设计)人: | 夏海波;李占华;郭秋峰;尹宏雪;黄乾;王薇;于晓蕾;薛雁;姜瑶;孙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3/32;C02F3/34;B01D36/04;B01D36/02 |
| 代理公司: | 济南鲁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14 | 代理人: | 滕慧 |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治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治理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坑塘污水治理装置。该坑塘污水治理装置包括除杂沉降池、第一过滤池、生态养殖池和第二过滤池;在除杂沉降池内设第一、第二滤网板;在第一过滤池内设砂石滤层和活性炭滤层;在生态养殖池内设生态浮床结构,在生态浮床结构外设稳固架,在稳固架外的生态养殖池侧壁上设水生植物养殖模块;在第二过滤池内设拦截网笼,在拦截网笼内设滤水层。该坑塘污水治理装置通过除杂、过滤、生态养殖、再次过滤的方式,实现了对坑塘污水进行充分预处理后,以水生植物进行降解、改善水体的目的,改善效果更佳稳定,实现了坑塘内部水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提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治理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坑塘污水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
坑塘包括天然坑塘、人工或半人工坑塘,天然坑塘用于汇集自然形成的水面,人工坑塘用于人工养殖,半人工坑塘则用于拦截溪河、湖泊、沟渠交汇的积水形成的水面。农村的天然坑塘或半人工坑塘一般处于闲置状态,疏于管理,周围环境中的雨雪积水、生活排放水、生活垃圾甚至工业水都可能汇集于此,由此造成了坑塘内水体污染,比如水体富营养化、大量藻类繁殖、异味等,造成水质不断下降,最终形成弥散难闻气味并变色的污染坑塘,不仅无法利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还给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隐患。
目前,这类污染的坑塘一般采用人工定期清理的方式,主要排出其内垃圾污染,挖掘坑塘底部污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坑塘污水的污染程度,但无法实现坑塘污水水质的充分改善,降低了坑塘利用率,且由于需要周期性地重复清理,费时费力,不利于周围区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
随着污水治理技术的发展,在坑塘污水清理过程中,有采用向初步清理后的水体中投加微生物菌剂或以设置支架的方式,向水体内投放生物填料以试图改善污水水质,然而,由于这类污染水体的污染情况是持续发生的,在进行菌剂添加过程中,依旧可能汇集新的污染源,由此造成了治理成本的增加,治理效果有限。究其原因,可能是对坑塘污水前期处理程度有限造成的,即为达到降解目的的水体中,污染物、垃圾、杂质等成分复杂,清理程度低,若通过科学的治理设施,对其先进行有效沉降、过滤等处理,再进行生态方向的治理,效果很可能会更好,尤其从坑塘水体的生态平衡考虑,会更稳定。此外,现有治理方式仅专注于对坑塘内环境的治理,并未彻底清除塘底的污泥,由于污泥内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持续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治理效果的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坑塘污水治理装置,整体结构设计合理,通过除杂、过滤、生态养殖、再次过滤的方式,实现了对坑塘污水进行充分预处理后,以水生植物进行降解、改善水体的目的,改善效果更佳稳定,净化后的水体再次过滤处理后重新排入完全清理干净的坑塘内;由于治理过程中,能够更方便地对坑塘底部暴露的污泥进行彻底清除,从而使回水后的坑塘实现了内部水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提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坑塘污水治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除杂沉降池、第一过滤池、生态养殖池和第二过滤池;在除杂沉降池内设置孔径逐渐减小的第一滤网板和第二滤网板;在第一过滤池内设置砂石滤层和活性炭滤层;在生态养殖池内设置生态浮床结构,在生态浮床结构外设置稳固架,在稳固架外侧的生态养殖池上部侧壁上设置水生植物养殖模块;在第二过滤池内设置拦截网笼,在拦截网笼内设置滤水层。
进一步地,除杂沉降池和生态养殖池的至少两相对内壁呈向下向内的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浮床结构包括浮床本体,在浮床本体上支撑设置若干个植物养殖筒槽;在浮床本体外侧活动套接所述稳固架,在稳固架的外侧连接拉绳,拉绳的外端固定于生态养殖池顶端的外侧;所述水生植物养殖模块设于生态养殖池侧壁的顶部1/3处。
进一步地,所述稳固架包括一不锈钢网板,在不锈钢网板的两相对侧连接所述拉绳。
进一步地,不锈钢网板距离生态养殖池侧壁间距在15cm-2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1739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丝帘线自动调心校直装置
- 下一篇:一种装配式墙体安装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