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2320150033.9 | 申请日: | 202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93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辉;韦忠敢;陈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54 | 分类号: | H01H50/54;H01H50/14;H01H50/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叶碎银;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集***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继电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和软连接线,软连接线的一端与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第二负载引出端固定在静簧片上;软连接线为软铜线,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为铜或铜合金材质。本实用新型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大幅提高载流能力,且动簧片基本不载流,不会产生过高的发热量,不会影响衔铁的导磁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和两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及其上设置的动触点和软连接线,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的方式相互配合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及其上设置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软连接线的一端与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第二负载引出端与静簧片电性连接或一体成型。上述电磁继电器采用软连接线连接动触点和第一负载引出端,方便通过线径的选择,调整负载能力,从而能够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载流能力,实现小型化且大载流的效果,但同时,这种电磁继电器也存在以下不足:其动簧片通常为铜合金材质,导电及导热性能优良,但随着继电器的工作载流越大,发热量越大,高温将影响衔铁的导磁性,并且,相比于不锈钢,高温对铜合金机械性能的影响更显著,特别是耐机械疲劳特性,从而加速动簧片力学性能的衰减,缩短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其通过对动簧部分的材质进行改进,使其实现“弹性”、“载流”分离设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和软连接线,软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设置在静簧片上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第二负载引出端与静簧片电性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软连接线为软铜线,所述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静簧片、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为铜或铜合金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动触点并列排布,所述静触点的数量和所述软连接线的数量分别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相同,每一个动触点分别通过一软连接线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多条软连接线中,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分别挂接于所述动簧片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的限位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设有动触点的部分通过分叉形成相互间隔的多个支片,每个支片上分别设有一个动触点。
进一步的,每个支片设有动触点的部位分别加宽;相邻的支片在根部处以圆弧倒角进行过渡;所述动簧片设有所述限位挂钩的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处于最外侧的两个支片的相对外侧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设有朝所述动触点的方向延伸的焊接片,所述软连接线的另一端焊接于该焊接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轭铁接触连接,所述第二负载引出端与所述静簧片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背离其引出方向延伸有两支脚,每个支脚分别与所述轭铁焊接或铆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1500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