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光谱数据微弱差异信号的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60109.X | 申请日: | 2023-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320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翼鹏;唐丽;张伟;朱保昆;颜克亮;凌军;文里梁;陈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8/22 | 分类号: | G06F18/22;G06F18/10;G01N21/35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0 | 代理人: | 钱政东;任永利 |
地址: | 65023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光谱 数据 微弱 差异 信号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红外光谱数据微弱差异信号的评价方法,即SSMS(Standard normal variate transform+Savitzky golay+Min max+Spectral similarity)方法。该方法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散射校正,消除由于样品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散射影响;采用一阶求导去除光谱中噪声,提高光谱信噪比增强重叠峰区分度;采用最大最小规则方法,消除光谱量纲和增强数据可比性;最终综合欧式距离、相关系数、散度等评价信息近红外光谱数据相似性。本发明能有效识别近红外光谱建的微弱信号差异,进而对不同类别检测样本进行精准区分,可作为采用近红外技术精准辨识检测样本间差异的有效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红外光谱数据微弱差异信号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近红外技术以其快速、低成本、高精度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受谱峰重叠、背景噪声、基线漂移等影响,近红外光谱需进行适当预处理,才能有效识别表征烟叶的多种化学成分整体信息,诠释烟叶整体差异和相似性。
如果所选择的预处理方式不当,那么无法挖掘近红外光谱间的细微差异;如果计算近红外光谱间相似度值的算法不合适,那么最终的近红外相似度值也无法体现近红外光谱建的细微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发展一种近红外光谱数据微弱差异信号的评价方法,即SSMS方法。该方法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散射校正,消除由于样品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散射影响;采用一阶求导去除光谱中噪声,提高光谱信噪比增强重叠峰区分度;采用最大最小规则方法,消除光谱量纲和增强数据可比性;最终结合欧式距离、相关系数、散度等信息评价近红外光谱数据相似性。本发明能有效识别近红外光谱间的微弱信号差异,进而对不同类别检测样本进行精准区分,可作为采用近红外技术精准辨识检测样本间差异的有效工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近红外光谱数据微弱差异信号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样本A和样本B分别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得到两条近红外光谱数据;
步骤2: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分别对两条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散射校正,消除由于样品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散射影响;
步骤3:采用一阶求导方法分别对完成散射校正的两条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噪声处理,去除光谱中噪声,提高光谱信噪比增强重叠峰区分度;
步骤4:采用最大最小规则方法,分别对去除光谱中噪声的两条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增强数据可比性;
步骤5:结合欧式距离、相关系数、信息散度计算两条近红外光谱数据相似度。
进一步地,步骤1具体方法如下:
分别采集样本A和样本B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并记为SpecA和SpecB,分别表示如式(1)与式(2)所示:
其中,m为波长点数,表示样本A的近红外光谱数据SpecA的第i个波长点的吸光度,表示样本B的近红外光谱数据SpecB的第i个波长点的吸光度。
进一步地,步骤2具体方法如下:
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方法消除近红外光谱采集过程中,因为样本颗粒表面散射与光程变化对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影响,与标准化算法不同之处在于,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方法可对一条光谱进行单独处理;
其中,样本A的近红外光谱数据SpecA的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处理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601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计算机线路稳固接口结构
- 下一篇:基于元迁移学习的变拓扑网络潮流计算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