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油气井排采动态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559211.8 | 申请日: | 2023-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79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凤远;芮振华;张正鑫;刘月亮;赵阳;王秀坤;胡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 主分类号: | G06F30/28 | 分类号: | G06F30/28;G06Q50/02;G06F111/04;G06F111/10;G06F113/08;G06F119/14;G06F119/08;G06F11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利萍 |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油气 井排采 动态 数据 综合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油气井排采动态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过程中,首先收集和整理油气藏参数和排采数据,并确认待求的未知参数,再分别使用直线分析方法和典型曲线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对分析结果分别进行相态约束和反演方法约束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分析结果,最后,计算此结果与历史拟合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并根据相对误差值输出结果或者重新计算。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通过采用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两相排采数据得到多个分析结果,并对所有分析结果进行多个尺度的约束,从而降低结果的多解性;并且待求未知参数根据油气井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从而解决研究复杂油气藏时较大的局限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油气井排采动态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油气藏识别与评价一直是国内外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裂缝及储层参数都是油气藏识别和评价的关键参数,裂缝及储层参数反演对于油气藏的定性预测和定量描述至关重要。油田现场通常利用蕴含大量油气藏信息且十分经济的油气井生产动态数据以及压裂液返排数据来反演裂缝及储层参数,所采用的反演方法包括直线分析方法、典型曲线方法以及历史拟合方法。裂缝及储层参数反演本质上可以看作是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过程,通过迭代的方法来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当选取的参数满足迭代收敛原则时即可通过反演方法求解。
现有技术中的油气藏参数反演方法通常选择上述反演方法中的一种来进行分析,并最终求解出固定的一组参数。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只选择单一方法来进行分析,存在无法很好的降低拟合的多解性问题的技术问题,并且只能求取油气藏参数中固定的一组,存在研究复杂油气藏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油气井排采动态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只采用单一方法分析导致拟合的结果多解性且只能求取油气藏参数中固定的一组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油气井排采动态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包括:
S1:收集油气井的油气藏参数以及排采数据;其中,根据油气井的实际情况从油气藏参数中选取部分参数作为未知参数,其余参数作为已知参数;
S2:根据已知参数、未知参数以及排采数据中的一组数据,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求解出两组第一裂缝初始孔隙体积和第一裂缝初始渗透率;
S3:对两组第一裂缝初始孔隙体积和第一裂缝初始渗透率分别进行相态约束和反演方法约束,并判断第一裂缝初始孔隙体积和第一裂缝初始渗透率是否满足约束条件;
S4:根据判断结果通过两组第一裂缝初始孔隙体积和第一裂缝初始渗透率计算得到第二裂缝初始孔隙体积和第二裂缝初始渗透率;
S5:根据第二裂缝初始孔隙体积和第二裂缝初始渗透率计算得到第一最终裂缝孔隙体积和第一最终裂缝渗透率;
S6:选取排采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并利用历史拟合方法求解第二最终裂缝孔隙体积和第二最终裂缝渗透率;
S7:计算第一最终裂缝孔隙体积和第二最终裂缝孔隙体积之间的体积相对误差、第一最终裂缝渗透率和第二最终裂缝渗透率之间的渗透率相对误差,并将体积相对误差和渗透率相对误差分别与预设公差进行比对;
S8:在对比结果满足输出条件时,输出未知参数、第二裂缝初始孔隙体积和第二裂缝初始渗透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分析方法包括直线分析方法和典型曲线方法,其中,通过直线分析方法得到第一组第一裂缝初始孔隙体积和第一组第一裂缝初始渗透率;通过典型曲线方法得到第二组第一裂缝初始孔隙体积和第二组第一裂缝初始渗透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步骤S2包括:
将排采数据划分为排采早期数据和排采晚期数据,选取排采早期数据和排采晚期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作为分析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592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