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寒月季及其杂交栽培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310555558.5 | 申请日: | 2023-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67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 发明(设计)人: | 郝宏娟;张楠宇;高宇;尚禹含;朱琳;张睿;遇文婧;宋小双;邱梦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C12Q1/6895;A01G7/06;A01N57/20;A01N27/00;A01N37/18;A01N43/16;A01N31/02;A01P21/00 |
| 代理公司: | 黑龙江立超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3217 | 代理人: | 杨立超 |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寒 月季 及其 杂交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寒月季及其杂交栽培方法,属于月季培育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月季基因型进行分析,选择具有抗寒性能的野生月季和栽培月季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在野生月季花期开放前,喷施活性喷剂,在野生月季花期开放后,将栽培月季的花粉粘贴在野生月季的花蕊上,花粉接触并完成授粉;在授粉后施加肥料,从杂交后月季的每个代系中筛选出表型和基因型稳定的抗寒品种进行选育和繁殖,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型分析和选择性诱导杂交栽培出抗寒月季,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和品质,缩短育种周期。本发明的抗寒月季具有适应低温环境的能力,能够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和开花,扩大了月季的栽培区域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月季培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寒月季及其杂交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月季,是蔷薇科月季属的植物,又称为玫瑰。其花朵多姿多彩、芬芳馥郁,月季花因其色彩丰富、芳香浓郁、花期长久等特点广受欢迎,是园林绿化和观赏的常见植物之一。然而,月季花一般需要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和繁殖。一旦碰上寒冷天气,即使是稍微降温,月季花也会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因此,许多地区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宜月季花的生长,且月季花容易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导致生长受阻、花期缩短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人员通过选育适应寒冷气候条件的月季品种,例如‘玫瑰香’等,来提高月季花在寒冷气候下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然而,这些品种的抗寒性还不够强,仍然难以应对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因此,有必要通过其他方法来提高月季花的抗寒能力,从而适应更加极端的气候条件。
通过育种方法来培育具有抗寒性的月季品种,是解决月季花在寒冷气候下生长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国内外,对月季花的育种工作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尤其是在提高月季花的抗病性、抗旱性、花色变异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通过杂交育种,获得具有双重花的月季新品种。
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报道通过育种的方法,成功培育出适应极端寒冷气候条件的抗寒月季品种。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寒月季及其杂交栽培方法,以适应更加极端的气候条件,提高月季花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生长能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寒月季及其杂交栽培方法,通过选择抗寒性强的月季品种进行杂交,获取抗寒性更强的杂交品种,将杂交品种进行无性繁殖,获取大量的杂交无性系,低温条件下进行杂交无性系的筛选,筛选出适应寒冷气候条件的优良杂交无性系,通过对优良杂交无性系进行育种,培育出更加适应寒冷气候条件的抗寒月季品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寒月季,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型分析和选择性诱导杂交获得的具有抗寒性能月季品种。
一种抗寒月季的杂交栽培方法,用于培育抗寒月季品种,包括以下步骤:
一、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月季基因型进行分析,选择具有抗寒性能的野生月季和栽培月季作为亲本进行杂交;
二、在野生月季花期开放前,喷施活性喷剂,在野生月季花期开放后,将栽培月季的花粉粘贴在野生月季的花蕊上,花粉接触并完成授粉;
三、在授粉后施加肥料,从杂交后月季的每个代系中筛选出表型和基因型稳定的抗寒品种进行选育和繁殖,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型分析和选择性诱导杂交栽培出抗寒月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型分析和选择性诱导杂交栽培出抗寒月季,包括以下步骤:
1)从选择的月季亲本中提取DNA,制备DNA样本;
2)根据目标基因选择引物序列,采用PCR技术扩增并分离PCR产物;
3)将PCR产物经过凝胶电泳分离,根据目标DNA片段的大小和组成进行分析和鉴定,并对PCR产物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未经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555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