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低粘度的深孔钻油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551117.8 | 申请日: | 2023-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54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 发明(设计)人: | 戴媛静;王聿禹;王宇;张晨辉;雒建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0M169/04 | 分类号: | C10M169/04;C10N30/06;C10N30/10;C10N30/02;C10N40/22 |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石倩倩 |
| 地址: | 3003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粘度 深孔钻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低粘度的深孔钻油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基础油85‑90份;润滑剂3‑5份;极压剂3‑7份;抗氧剂0.5‑0.7份。本发明所述的深孔钻油除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极压性外,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渗透性和排屑能力,提升了加工工件的精度和钻头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加工油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低粘度的深孔钻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加工油是为了减少在生产过程中机器互相接触而产生高热量和金属渣滓的油品,因此加工油要有良好的润滑性所以也叫做切削油、润滑油、加工油等。金属加工油具有润滑、冷却、防锈等作用,能有效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提高加工精度,并带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有效清除零件和刀具表面的切屑和粉尘,从而改善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深孔工件在加工工艺过程中,钻削时不可避免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碎屑,导致样件在散热和排屑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困难,且因钻杆细长而刚性差,易产生弯曲和振动,因此,钻孔时钻头极易发生“引偏”,致使所钻孔的轴线歪斜或孔径扩大、不圆等情况,并且容易磨损和折断刀具等。
低粘度深孔钻油,由于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刀具与工件接触时较好的渗透到两者的缝隙中,起到理想的润滑效果,同时将刀具摩擦所产生的大量热量通过深孔钻油这种介质直接传递出去,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另外,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金属屑在注入深孔钻油过程中,由于粘度较低,避免附着在工件深孔内壁不能排出的问题,为工件的制备精度提供保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低粘度的深孔钻油及其制备方法,保证长期循环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提高工件的表面光洁度和加工精度,延长磨削液的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低粘度的深孔钻油,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
基础油85-90份;
润滑剂3-5份;
极压剂3-7份;
抗氧剂0.5-0.7份。
进一步的,所述基础油为低粘度的5#白油。
进一步的,所述润滑剂为四聚蓖麻油酸酯。
进一步的,所述极压剂为硫化脂肪酸酯、硫化烯烃和硫化磺酸钙中的两种或者三种。
进一步的,所述抗氧剂为苯三唑脂肪胺盐、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N-苯基苯胺与2,4,4-三甲基戊烯的反应产物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
制备上述具有低粘度的深孔钻油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配方5#白油、抗氧剂为苯三唑脂肪胺盐、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N-苯基苯胺与2,4,4-三甲基戊烯的反应产物进行配制,于40-50℃搅拌至完全溶解为均匀透明液体A;
(2)将配方量的润滑剂四聚蓖麻油酸酯、极压剂为硫化脂肪酸酯、硫化烯烃和硫化磺酸钙中的两种或者三种以上与A混合,于40-50℃搅拌至完全溶解为均一液体B即得到具有低粘度的深孔钻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具有低粘度的深孔钻油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中选用的5#白油为通用型石蜡基白油,因为其具有低倾点(-15℃以下),较高闪点(120℃以上),运动黏度(4mm2/s-5mm2/s),对酸、光、热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均可以满足使用环境和工艺要求,尤其在高温条件下起到很好的稳定性,同时能将大量的热量及时排出;同时,因为较低的运动黏度,可以保证将金属碎屑及时排出,不至于粘附在工件深孔内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511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掉槽的放线装置
- 下一篇:施工现场环境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