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金属元素的回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547292.X | 申请日: | 2023-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66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 发明(设计)人: | 盘林莹;朱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三吨锂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C22B7/00;C22B1/02;C22B26/10;C22B26/12;C22B23/00;C22B47/00 |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盛武生 |
| 地址: | 331100 江西省南昌市丰***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正极 材料 中的 金属元素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废旧电池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金属元素的回收方法,将废旧正极材料和锌进行焙烧得焙烧料,将焙烧料和水接触进行第一段浸出处理,随后固液分离得到富集有M金属离子的水浸液和富集有N金属的一段浸出渣;其中,焙烧的温度在400℃以上;所述的M和N为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金属元素,其中,所述的M为碱金属元素,所述的N为过渡金属元素;将一段浸出渣、式1()、水混合进行第二段浸出,随后固液分离,获得富集有N金属离子的二段浸出液。本发明工艺能够实现废旧正极材料的重金属的有效浸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金属元素的回收领域。
背景技术
碱金属离子电池主要包括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优越的电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电子领域。锂离子电池用量增加的同时,其报废量也逐年增加。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有机电解液和隔膜组成,由于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有着大量的有价金属(如镍、钴、锰、锂等),且废旧电池中还含有对环境有危害的含氟电解液,所以如何回收处理废旧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废锂电池正极材料进行高效绿色回收,既可节约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又能减轻环境污染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工艺的不足,本发明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金属元素的回收方法,旨在高效回收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金属元素。
一种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金属元素的回收方法,将废旧正极材料和锌进行焙烧得焙烧料,将焙烧料和水接触进行第一段浸出处理,随后固液分离得到富集有M金属离子的水浸液和富集有N金属的一段浸出渣;其中,焙烧的温度在400℃以上;所述的M和N为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金属元素,其中,所述的M为碱金属元素,所述的N为过渡金属元素;
将一段浸出渣、式1、水混合进行第二段浸出,随后固液分离,获得富集有N金属离子(过渡金属元素)的二段浸出液;
本发明创新地发现,预先将废旧正极材料和锌进行焙烧转型处理,再进行第一段浸出以及式1助剂辅助下的第二段浸出,如此能够意外地实现协同,能够实现废旧正极材料中的M-N的高选择性、高效回收。
本发明中,所述的废旧正极材料可以是任意碱金属电池剥离得到的正极材料,例如,所述的废旧正极材料为从废旧的M金属离子电池的正极片中剥离的正极材料。本发明中,所述的废旧正极材料可基于常规的手段从废旧电池中分离得到,例如,可基于常规的短路、拆分、破碎、筛分、剥离等手段分离得到废旧正极材料。本发明中,所述的废旧正极材料中,包含正极活性材料,还允许含有导电剂、粘结剂、电解液、集流体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废旧正极材料中,废旧的活性材料的重量含量没有特别要求,考虑到工艺的经济价值,其含量优选在50wt%以上,进一步可以为70~95wt%。
本发明中,所述的废旧正极材料中的正极活性物质为N金属的氧化性M盐。例如,所述的M可以是常见的Li和/或Na,优选为Li。所述的N可以是为Ni、Co、Mn、Fe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二元材料(镍钴二元金属氧化性锂盐)、镍钴锰三元材料(镍钴锰三元金属氧化性锂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二元、三元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元素的摩尔比可以是任意的。
本发明中,创新地将废旧正极采用用Zn辅助焙烧转型,如此利于金属M的第一段浸出,不仅如此,还有助于调控N的物化性质,利于和后续的式1协同,利于金属N的高效、高选择性浸出。
本发明中,废旧正极材料和锌的重量比可根据需要调整,考虑到转型转化效果以及成本,优选为0.5~10:1,进一步优选为1~3:1。
本发明中,焙烧阶段在保护性气氛下进行,例如在氮气、惰性气体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三吨锂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西三吨锂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472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