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解释性算法的模型鲁棒性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33528.4 | 申请日: | 2023-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61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涵;潘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8/21 | 分类号: | G06F18/21;G06F18/241;G06F18/214;G16H50/70 |
代理公司: | 郑州白露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230 | 代理人: | 侯申飞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解释性 算法 模型 鲁棒性 优化 方法 | ||
1.基于可解释性算法的模型鲁棒性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针对多个AI医学分类任务,收集数据,数据细分为模型学习数据和模型鲁棒性测试数据;
S2:对模型学习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旋转、加噪声、去噪、去端分割、GAN生成增强数据,以此从数据角度实现模型鲁棒性增强;
S3:对原数据量较大的分类任务进行建模,可以以任意一种网络结构的方式进行建模,建模包括:基于神经网络建立AI医学深度学习模型及网络结构,模型学习数据分为3:1:1,进行训练、验证和测试,同时训练验证采用交叉验证,以此进一步增强鲁棒性;
S4:基于可解释性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消歧和预处理,对S3中的模型最后一层进行CAM可解释性分析及可视化,同时CAM算法可以采用但不仅限于Grad-CAM,根据可视化结果实现数据消歧;
S5:在分类过程中,对过往层进行CAM可解释性分析,CAM算法可以但不仅限于LayerCAM,;
S6:对过往层的可解释性进行评价,判断该层是否具备医学可解释性,其算法可解释性与医学先验知识相吻合,评价方法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分割模型,实现对医学影像中的病斑进行识别,计算CAM生成的热图与病斑所在区域的交叉覆盖率score和一致性分数,采用所有图片的均值,该值大于60%,则该层具备医学可解释性,还可以通过医生判断是否正确,采用XAIindicator作为衡量标准,其公式为:
S7:将具备可解释性的层与之后的各层进行Skip+attention进行跳接,实现算法优化;
S8:测试该算法的鲁棒性,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方法:
A:直接测试“模型鲁棒性测试数据”,并计算其准确率、ROC、敏感度、特异性等;
B:对抗性测试,对抗性测试涉及将人工智能模型暴露在故意修改的数据中,以检测潜在的弱点和需要改进的领域;
C:交叉验证,交叉验证评估AI模型在不同训练数据子集上的性能,以确保它可以很好地概括到新数据,并避免过度拟合;
D:敏感性分析,灵敏度分析衡量模型在其输入数据被扰动或修改时的性能,以评估模型对输入数据变化的稳健性;
E:压力测试,压力测试调查人工智能模型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以确定其限制,并确定其处理具有挑战性的场景的能力;
S9:将优化后的算法采用迁移机制,迁移到数据量较小的分类任务中,并重复步骤S3-S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解释性算法的模型鲁棒性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学习数据和模型鲁棒性测试数据为两个不相关的数据,同时模型鲁棒性测试数据为真实世界中的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3352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