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变冷却器启停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19417.8 | 申请日: | 202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61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易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H01F27/16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吴思高 |
地址: | 430014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器 控制 方法 | ||
一种主变冷却器启停控制方法,主变压器1B安装有6台冷却器1BC~6BC,每1台主变冷却器对应1个“自动/手动”切换把手、1个“启动”按钮和1个“停止”按钮;主变冷却器1BC对应“自动/手动”切换把手21SA、“启动”按钮11S和“停止”按钮12S,主变冷却器2BC对应“自动/手动”切换把手22SA、“启动”按钮21S和“停止”按钮22S,主变冷却器3BC等按编号顺序类推;“自动/手动”切换把手21SA‑26SA、“启动”按钮11S‑61S和“停止”按钮12S‑62S的位置节点通过第五组控制电缆分别串入主变冷却器1BC‑6BC的电源回路,实现对主变冷却器1BC‑6BC的启停控制。本发明采用监控系统与可编程控制器“双控方式”实现对主变冷却器精准控制,可编程控制器针对不同的主变运行方式制定不同的启停控制逻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主变压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变冷却器启停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大容量主变压器运行时发热量大,需要多组冷却器为其散热,确保变压器在适当的温度下安全运行。因此,大容量主变压器投运后,必须及时启动冷却器。如果变压器冷却器的启停不考虑变压器的运行方式,或者考虑的运行方式不全面,或者运行方式判据不准确,都会带来运行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电厂考虑了主变压器的运行方式,但是往往只接入一侧断路器的位置节点,而不是高、低压两侧的位置节点。例如,发电机经机端断路器连接主变压器和厂高变时,通常只接机端断路器(即主变低压侧断路器)的位置节点,不接主变高压侧断路器的位置节点,就不能判别主变压器是带系统负荷运行还是带厂用电负荷运行,然而主变压器带厂用电负荷运行的发热量比带系统负荷运行的发热量明显要小得多,如果不加以区分,带厂用电负荷运行时就同带系统负荷运行时投入的冷却器一样多,造成厂用电和冷却水浪费。有的电厂引入变压器高压侧电流作为辅助判据,但是在水电厂,主变带厂用电负荷运行时,高压侧电流非常小,辅助判据也无法辨别是停运状态还是带厂用电负荷状态。此外,如果只接断路器节点,而不接隔离刀闸节点,那么隔离刀闸断开进行断路器分合闸试验时,断路器合闸后误认为主变投运导致误启动冷却器。
现有的技术中,监控系统已普遍接入的断路器、隔离刀闸位置节点,但是主变冷却器控制系统只用可编程控制器来进行主变运行方式判别和冷却器起停控制,为主变运行方式判别需另外辅设电缆将断路器位置节点重复接入可编程控制器,造成资源浪费。
现有的技术中,冷却器通过定期轮换启停的方式让各组冷却器自动运行时间尽可能接近。但是一旦系统停运,这种定期轮换就会中断,然后在系统启动后又从头开始,日积月累前几组冷却器的运行时长往往比后几组冷却器的运行时长长,更易发生故障。而且,在这种定期轮换中,一旦某组冷却器故障或者手动退出后,该冷却器退出运行的时长是不可能被考虑。
现有技术中,变压器负荷增加或减少,通常只选取两档定值,进行增减投入运行的冷却器,没有考虑冷却器水水温的影响,只能按最高冷却水水温下的长期允许负荷来控制,不够精准。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主变冷却器控制系统及启停控制方法,本发明采用监控系统与可编程控制器“双控方式”实现对主变冷却器精准控制,其中,监控系统利用全面的采集信息对主变运行方式进行了精准判断并发出指令,可编程控制器针对不同的主变运行方式制定不同的启停控制逻辑。同时提供了基于负荷大小、冷却水水温、主变油温和绕组温度的冷却器运行台数控制方法和按均衡计时方式的冷却器启停和轮换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器控制自动化程度低、控制数量不精确、控制时间不均衡、能耗大、误动作等问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主变冷却器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发电机1F,主变压器1B、厂高变1CB,监控系统1MS,主变冷却器控制柜1CC;
发电机1F连接主变低压侧断路器801,主变低压侧断路器801连接主变低压侧隔离刀闸8011,主变低压侧隔离刀闸8011分别连接主变压器1B、厂高变1C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194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