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513654.3 | 申请日: | 2023-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14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华;王刚;戴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粒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47/2441 | 分类号: | H04L47/2441;H04L47/2425;H04L67/12;H04L1/1867;H04L1/1829;H04L1/1607;G16Y10/75 |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雷娴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平台预设若干参数组以得到配置参数包,并将配置参数包发送给智能网关;智能网关提取配置参数包中与多个IoT设备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次打包类型参数组以及第一次传输周期参数组并发送至多个IoT设备;多个IoT设备基于各自接收到的第一次打包类型参数组以及第一次传输周期参数组将同类型数据打包,并按相应传输周期对打包完成的数据包按周期性传输至智能网关;智能网关提取配置参数包中与其对应的第二次打包类型参数组以及第二次传输周期参数组,并基于与其对应的第二次打包类型参数组以及第二次传输周期参数组将同类型数据包进行二次分类打包,并按相应传输周期对二次打包完成的数据包按周期性传输至数据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物联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物联网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讯自组网技术的成熟,海量IoT设备节点接入物联网以进行数据交换,IoT设备通常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等。然而不同的IoT设备通常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接口,比如ZigBee、Z-Wave、LoRa、Wi-Fi、蓝牙等,这些设备之间的数据格式和协议不统一,不能直接与大数据平台BDP进行通信。BDP不仅是物联网数据采集的平台,还包括多种数据源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它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处理服务,支持实时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准确、可靠、高效的数据服务,以便企业作出更好的决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这些设备接入到IoT网络中,并建立IoT网关,实现IoT设备与大数据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现有的数据传输模式大致包括Push模式和Pull模式这两种,其中Push模式还分为确认和不需确认这两种模式,是IoT设备自己将数据推送到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按照推送数据的类型进行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处理;pull模式则是通过大数据平台定期查询读取IoT设备数据。在实际应用中,若是采用Push模式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频繁发送和浪费带宽和资源的问题,此外这种传输模式还需要IoT设备和大数据平台同时可达数据才能实现传输,若大数据平台判断还需要确认则还需传输确认帧,这种双向通讯的方式网络开销很大;若是采用Pull模式则需要大数据平台进行额外的操作才能获取信息,并且一般设备端的缓存有限,因此数据打包大小需依赖IoT设备支持的大小,导致大数据平台不能集中读取大批量数据导致交互次数增加,此外数据可达后才能解析,如果过程中丢失会导致之前的数据无法解析处理,因此通讯对网络的健壮性要求较高。
由此可见,现有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的方案设计还存在问题,无法实现大密度数据高效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容易丢失,数据处理及传输策略有待优化。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之一或多个,换言之,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满足前述需求之一或多个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数据平台预设若干参数组以得到配置参数包,并将所述配置参数包发送给智能网关;
S2、智能网关提取所述配置参数包中与多个IoT设备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次打包类型参数组以及第一次传输周期参数组并发送至多个IoT设备;
S3、多个IoT设备基于各自接收到的第一次打包类型参数组以及第一次传输周期参数组,将同类型数据进行打包,并按相应传输周期对打包完成的数据包按周期性传输至智能网关;
S4、智能网关提取所述配置参数包中与其对应的第二次打包类型参数组以及第二次传输周期参数组,并基于与其对应的第二次打包类型参数组以及第二次传输周期参数组,将同类型数据包进行二次分类打包,并按相应传输周期对二次打包完成的数据包按周期性传输至数据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粒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粒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136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