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无人机测绘的通信线路工程勘察设计方法与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491040.X | 申请日: | 2023-05-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39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 发明(设计)人: | 夏贵进;赵卫虎;周正康;王程远;冉金志;林初善;党可征;万靖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C11/02 | 分类号: | G01C11/02;G06T17/05;G06V20/10;G06V10/82;G06V20/64;G06V20/17;B64U20/87;G01C11/36;G01C5/00;B64U101/30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廖元宝 |
| 地址: | 41007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无人机 测绘 通信线路 工程 勘察 设计 方法 系统 | ||
1.一种采用无人机测绘的通信线路工程勘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获取无人机通过倾斜摄影的方式对勘察区域采集的无人机图像数据;其中无人机图像数据包括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
S2、对无人机图像数据进行预设控制点刺点和空三加密处理,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作为所勘察区域的地表模型数据,重构三维地形;
S3、基于优化的U-Net模型提取三维地形中的关键点,其中关键点包括道路和河流;
S4、基于蚁群路由选取算法选取三维地形中构成路径关键点的集合,再在关键点间对多路径进行排列组合,生成多条初选目标路线;
S5、通过基于层次分析的综合评估法对初选目标路线进行综合评估,得到最优目标路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无人机测绘的通信线路工程勘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具体过程为:
结合前期预设控制点信息和无人机相机校准参数信息,进行空间三角测量解算处理,最终生成整个勘察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其中DEM的生成过程为:利用DPGrid系统首先采集特征点、线来生成单模型的DEM,然后进行DEM的拼接,裁切生成单幅的DEM,再对DEM进行接边和检测,并最终生成整个勘察区域的DEM;
其中DOM的生成过程为:利用DPGrid系统进行单模型的DEM生成单模型的DOM,然后使用Ortho Mosaic进行DOM的镶嵌、裁切生成单幅的DOM,再对DOM进行接边、检测以及拼接,最后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调色,生成整个航摄区域的DO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无人机测绘的通信线路工程勘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重构三维地形的具体过程为:
S2.1、匀色处理倾斜影像:对倾斜影像的曝光度、对比度和明暗进行处理,以保证最终的建模真实度;
S2.2、对所有倾斜影像做空三计算:一片区域创建一个工程,在该工程中,所有照片根据自带的POS信息做空三计算;
S2.3、三维模型重建;
S2.4、修模:对于镜面、盲点、遮挡点造成的模型瑕疵,单体化导出后在兼顾工作量和逼真度的前提下,在3Dsmax中进行修复,以确保三维场景还原效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采用无人机测绘的通信线路工程勘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通过优化模型L1损失函数更新生成器权重对U-Net对抗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U-Net模型;具体为:
L1损失函数称作最小绝对值误差,其作用是将真实值与测试值的绝对差值的总和最小化,公式表示如式:
其中xi是长度为M的学习的数据,yi为对应的标签;
L1损失函数正则化是在L1损失函数后添加一个额外正则项;正则项是对L1损失函数的惩罚项,采用特征稀疏化的方法降低权重的参数数量,进而降低模型的复杂度;正则化的L1损失函数如式:
其中λ为正则化系数,||f||p为权重矢量的p范数;
条件生成对抗网络通过固定生成器网络优化判别器参数;固定判别器网络优化生成器参数,直至循环结束;将正则化的L1损失函数与U-Net对抗网络模型的目标函数结合可以优化权重向量,达到提高模型鲁棒性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9104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信息组件及晶圆盒
- 下一篇:加载装置及生物组织培养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