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间用衰变热斯特林转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71487.0 | 申请日: | 202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91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田文喜;李潘潇;王成龙;苏光辉;郭凯伦;秋穗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G1/043 | 分类号: | F02G1/043;F02G1/053;F02G1/055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间 衰变 热斯特林 转换 装置 | ||
1.一种空间用衰变热斯特林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空间用扇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2)、斯特林膨胀腔(3)、钚-238燃料环(4)、绝热层(5)、屏蔽层(6)、控制及电力输配系统(7);所述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为两个,将两台斯特林转换器对置布置,两个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共用一个斯特林膨胀腔(3),且通过控制及电力输配系统(7)控制两台斯特林转换器活塞有相同的运行状态,以最大程度的消除斯特林转换器运行时的振动,降低运行噪音;为斯特林热电转换装置提供足够的裕量,即使单台斯特林转换器失效依旧能够通过另外一台稳定工作;空间用扇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2)设置在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的冷却器上将废热导出,钚-238燃料环(4)布置在斯特林膨胀腔(3)外侧,绝热层(5)布置在钚-238燃料环(4)外侧,屏蔽层(6)布置在绝热层(5)外侧;
所述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用于吸收钚-238燃料环(4)产生的衰变热,将衰变热高效地转换为电能;
所述空间用扇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2),用于导出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产生的废热,保障热电转换效率;
所述斯特林膨胀腔(3)与钚-238燃料环(4)连接,做功工质在斯特林膨胀腔(3)受热膨胀;
所述钚-238燃料环(4),用于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
所述绝热层(5),用于降低钚-238燃料环(4)的散热损失;
所述屏蔽层(6),用于辐射防护,防止周围的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放射性辐射的危害;
所述控制及电力输配系统(7),用于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及空间用扇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2)的控制及系统电力储存输配;
所述环形翅片(8),用于增强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冷凝段与空间用扇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2)内冷却工质的流动换热;
所述液滴发射级(9),用于将来自管束通道(12)的换热工质分散成足够小的液滴;
所述辐射散热腔体(10),用于容纳液滴发射级(9)产生的液滴,让其与空间环境进行辐射换热;
所述液滴收集级(11),用于收集在辐射散热腔体(10)换热后的工质;
所述管束通道(12),用于连接液滴发射级(9)及液滴收集级(11),构成流动回路;
所述液滴电磁泵(13),用于驱动空间用扇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2)内冷却工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用衰变热斯特林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材料选择钛金属以满足空间任务对质量的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间用衰变热斯特林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用扇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2)由环形翅片(8)、液滴发射级(9)、辐射散热腔体(10)、液滴收集级(11)、管束通道(12)及电磁泵(13)组成,环形翅片(8)底部与双端对置自由活塞式斯特林电机(1)冷却器外侧相连,翅片端与液滴发射极(9)相连,辐射散热腔体(10)两侧分别与液滴发射极(9)发射表面及液滴收集级(11)收集表面相连,管束通道(12)分别与液滴发射极(9)入口及液滴收集级(11)出口相连,电磁泵(13)布置在管束通道(12)外侧,通过控制及电力输配系统(7)控制;空间用扇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内换热工质为导电液体,在电磁泵(13)的驱动下与环形翅片(8)换热,并通过液滴发射级(9)喷射成细小的液滴在辐射散热腔体(10)内与空间环境进行辐射换热,换热后液滴在在液滴收集级(11)聚合成流束,通过管束通道(12)再次与环形翅片(8)换热;空间用扇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2)根据不同的散热需求,选择两套对称布置或者四套组成环形液滴辐射散热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间用衰变热斯特林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发射级(9)孔径小于1mm,雾化液滴直径小于10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间用衰变热斯特林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通道(12)沿斯特林膨胀腔(3)轴向并列布置,管径小于1cm,每个管束通道均带有一套微型电磁泵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7148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