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孔电阻率CT探测立井地面预注浆效果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420176.1 | 申请日: | 2023-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40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 发明(设计)人: | 左永江;陈振国;许慧斌;李强;王桦;贺文;张德增;田乐;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3/08 | 分类号: | G01V3/08;E21B49/00;E21D1/16;G01V3/38;G01N2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66 | 代理人: | 王道川 |
| 地址: | 10001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阻率 ct 探测 立井 地面 预注浆 效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跨孔电阻率CT探测立井地面预注浆效果的方法,准备跨孔电阻率CT测试系统;在注浆前完成对注浆孔的施工;布置跨孔电阻率CT测试系统;注浆前,利用跨孔电阻率CT测试系统的进行测试,反演成图,用于指导注浆施工;注浆后,再利用跨孔电阻率CT测试系统的进行测试,对注浆前后的电阻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注浆堵水效果。将跨孔电阻率CT技术用于立井地面预注浆堵水加固效果探测,提供一种先进、简便、可靠的效果评价手段,为立井地面预注浆工程施工提供更多的地层条件信息和指导,为注浆工程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为立井地面预注浆技术的应用及立井井筒安全快速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井地面预注浆效果检测方法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跨孔电阻率CT探测立井地面预注浆效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立井在矿山、交通、隧道、水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遇到含水层或松软破碎岩层时,井筒地面预注浆是常用的堵水加固技术,即利用地面钻孔,通过注浆泵及注浆管路将配制好的浆液注入到上述岩层中,浆液凝固后封堵导水通道或固结松散破碎岩体,在井筒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帷幕,从而起到堵水或加固作用,保证立井井筒安全快速施工。立井地面预注浆目前深度已经超过1000m,常规的也大多超过500m。立井地面预注浆是地下隐蔽工程,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注浆效果的检查和评价一直没有可靠有效的手段。目前,对于立井井筒地面预注浆效果检查主要有以下2种方法:
(1)水文试验
通过最后结束的注浆孔对受注地层做压水、注水或抽水试验,计算受注地层注浆后的渗透系数或透水率等水文参数、推导井筒剩余涌水量,评价其导水的改善情况,以评价注浆效果。水文试验计算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条件之上,如均匀、各向同性等,因地层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水文计算结果往往会存在较大误差,无法准确评价注浆堵水效果,且无法对注浆加固效果进行评价。
(2)实际开挖检查
注浆结束后,通过井筒开挖掘砌施工中的实际观测,计算剩余涌水量,观察岩体固结情况,评价注浆堵水及加固效果。该方法最直观,最准确,但属于事后检查,无法指导地面预注浆事先预防和调整补救,不利于保证地面预注浆施工质量。
随着物探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地面预注浆效果检查带来新的希望。物探即地球物理勘探,它是指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勘探手段。由于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层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导电性、磁性、放射性以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的局部变化,通过量测这些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达到推断地质性状的目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矿产资源探查、地层划分与构造探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异常体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等方面应用极为广泛。超声波探测、地质雷达、瞬变电磁、大地电磁测深、跨孔无线电波透视、跨孔声波透视等常用的物探手段皆因探测深度小或分辨率低等因素无法在立井地面预注浆效果探测中应用,跨孔地震CT因成本过高也尚未应用。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跨孔电阻率CT探测立井地面预注浆效果的方法,通过跨孔电阻率CT测试,掌握在剖面上电阻率注浆前后的变化趋势,解释分析受注地层含水性的改善状况,从而评价注浆效果(主要是堵水效果),指导注浆施工并作为注浆工程重要验收依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跨孔电阻率CT探测立井地面预注浆效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准备跨孔电阻率CT测试系统;
(B)在注浆前完成对注浆孔的施工;
(C)布置跨孔电阻率CT测试系统;
(D)注浆前,利用跨孔电阻率CT测试系统的进行测试,反演成图,用于指导注浆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201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