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406505.7 | 申请日: | 2023-04-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28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 发明(设计)人: | 蔡菁;杨安驰;高皓媛;张雨杨;宋玉洁;王牧子;季通阳;杨高林;蔡姚杰;曹胜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11/04 | 分类号: | B01D11/04;A61J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龚如朝 |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界 二氧化碳 萃取 中药 装置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的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螺旋萃取釜、分离管、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料液输送装置、节流阀、及产品储存罐,螺旋萃取釜底部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和料液输送装置连接,螺旋萃取釜顶部的出料口通过节流阀与分离管的进料口连接,分离管上还设有温度调节器用于调控分离管内流体的温度,分离管的上部还设有出气口且下部设有出料口,分离管下部的出料口与产品储存罐连接。本申请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方法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装置,可以对各类具有特殊性质且需进行特殊处理的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很好的提取,相较于常规装置及方法,能够大大提升提取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提取作为当今中药行业应用的重点新兴发展领域,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深入发展,中药制剂的浓缩提取分离工艺应用也在持续不断的开发与创新。
中药的提取方法可以大致分为溶剂法、升华法与水蒸气蒸馏法三种。溶剂法是传统中药提取方法体系中工艺及操作最为简单、所用仪器最为简易的方法。而药材常用的物理提取制备方法如微波煎煮提纯法,进行该方法的整个过程耗时长,耗能大,使用的大量液体溶剂如水、乙醇或者无水酒精,温度过高,与此同时,它对中药材热敏性产品的质量影响相对来说较大,其中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反应将引起某些中药的部分有效活性成分物质的损失、挥发和变质。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不需要同传统方法添加一般的有机溶剂,因此无溶剂残留;传统的溶剂法通过利用大量可能有害的溶剂将植物内油品浸出,而混合在油品半成品内的脱溶剂难以与油品充分分离。
重金属与二氧化碳互不相溶,农药的化学性质通常为水溶性,不溶于二氧化碳。因此超临界流体萃取将不会有如重金属、农药离子等化学反应后物质残留,其为纯物理过程,同时也不会将重金属、农药等物质带出。而传统的溶剂法则会将部分重金属、农药杂质一同带出使之进入到油品中。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可以使得整个超临界萃取过程以及反应不充分的复合物的循环操作过程达到完全清洁的目标,实现无废气、废水、废渣—“三废”以及污染排放;而溶剂法会大量使用高度易燃以及可能有毒性反应的危险工业溶剂,存在污染环境或者引发安全隐患等问题;压榨法则会使用大量的水,这将直接导致难以与油品分离的废渣及废水的大量排放。
该方法提取物高度富集,选择性能强。通过调整二氧化碳的压力及温度,超临界气体萃取方法可以实现对所需要的物质针对性提取,而溶剂法无选择性,整个过程会携带出一定量不需要的物质,导致后期进行提纯与精炼的工序更加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的装置及方法。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萃取釜、分离管、用于输送超临界CO2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用于输送中药提取液的料液输送装置、节流阀、以及产品储存罐,所述螺旋萃取釜呈螺旋管状结构,螺旋萃取釜底部分两路进口并分别与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和料液输送装置连接,超临界CO2与中药提取液一并自螺旋萃取釜底部通入后螺旋向上流动;所述螺旋萃取釜顶部设有出料口,出料口通过节流阀与分离管上部的进料口连接,分离管上还设有温度调节器用于调控分离管内流体的温度,超临界CO2与中药提取液混合物通过节流阀减压后进入离心管通过所述温度调节器调控温度使CO2流体变成气体,分离管的上部还设有出气口且下部设有出料口,分离管下部的出料口与产品储存罐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065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动力电池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