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兼容电磁波吸收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80801.4 | 申请日: | 202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30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牛俊龙;张恒志;贾春阳;翁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155 | 分类号: | G02F1/155;H01Q17/00;G02F1/1514;G02F1/153;G02F1/163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冯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容 电磁波 吸收 外电 变色 器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容电磁波吸收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包括红外透明封装层,以及封装在内部的自上而下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层、透电磁波工作电极、电解质层、电磁波吸收对电极材料层和对电极;其中,透电磁波工作电极包括上层的图案化金属导电层,以及下层的具有孔隙的透电磁波基底;电磁波吸收对电极材料层为包括导电聚合材料和磁损耗型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复合物。本发明将工作电极设计为具有透电磁波作用,对电极材料层设计为具有电磁波吸收功能,使电磁波吸收集成在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内;在不影响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的热红外发射率调控功能的情况下,满足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兼容电磁波吸收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兼容电磁波吸收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航天电子设备的集成度和精密度不断提高,这使得它们在复杂的热和电磁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太空环境中,航天器经常面临着极端和多变的温度环境。电子设备的热量只能以热红外辐射的形式向外发散,因此需要一种具有热发射率调控作用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来实现热红外辐射强度的主动调控,从而在智能热控制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在现有的情况下,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仅具有热发射率调控功能,而不具有电磁波吸收功能,并且多使用电磁波高反射的导电电极,这极易导致电磁波的二次污染。因此,急需一种兼容电磁波吸收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能够实现热红外发射率调控功能,并同时兼顾电磁波吸收功能。这种器件将有助于提高航天器电子器件在复杂的热和电磁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
综上所述,随着航天器的小型化发展,对电子设备的集成度和精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也使得航天器在复杂的热和电磁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发出兼容电磁波吸收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将有助于提高航天器电子器件的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保障太空探索的顺利进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兼容电磁波吸收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以解决现有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不具备电磁波吸收功能的问题。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兼容电磁波吸收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透明封装层,以及封装在红外透明封装层内部的自上而下依次的热红外电致变色层、透电磁波工作电极、电解质层、电磁波吸收对电极材料层和对电极;其中,所述透电磁波工作电极包括上层的图案化金属导电层,以及下层的具有孔隙的透电磁波基底;所述电磁波吸收对电极材料层为包括导电聚合材料和磁损耗型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复合物。
进一步地,本发明不对电磁波吸收对电极材料层的结构和制备方法做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图案化金属导电层具有相连接的周期性结构,材料为金、银、铂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属构成,厚度为0.05~0.5μm。
进一步地,所述透电磁波基底为尼龙膜、聚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氟化乙丙烯薄膜或聚四氟乙烯膜,厚度为0.05~5mm。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聚合材料为聚苯胺、聚吡咯或聚噻吩及其衍生物。
进一步地,所述磁损耗型电磁波吸收材料为四氧化三铁或羰基铁。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透明封装层的材料为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偏氟乙烯、硫化锌、硒化锌、氟化镁、单晶锗或单晶硅等在红外波段低吸收高透过的材料,厚度为0.01~0.50mm。
进一步地,所述热红外电致变色层的材料为钛酸锂、石墨烯或导电聚合物,厚度为0.1~50μm。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聚合物为聚苯胺、聚吡咯或聚噻吩及其衍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808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