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轨隧拱支剪力墙体系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373285.2 | 申请日: | 2023-04-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8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星;张小良;郭达文;李希锴;陈加;林菲菲;黄荣驹;杨坚;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C3/38;E04C3/30;E04B1/98;E04H9/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01 | 代理人: | 彭志坚 |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跨轨隧拱支 剪力 墙体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跨轨隧拱支剪力墙体系,包括墙体支撑结构、拱形转换结构以及减振结构,所述墙体支撑结构包括框支转换柱以及上部剪力墙,两框支转换柱相对设置,上部剪力墙连接在两框支转换柱顶端,拱形转换结构包括拱形支撑梁以及中间楼层梁,拱形支撑梁架设在两框支转换柱之间,其两端分别与两框支转换柱连接,拱形支撑梁的中部向上拱起,以供支撑在上部剪力墙底部,中间楼层梁连接在拱形支撑梁两端,若干减振结构设置在中间楼层梁以及拱形支撑梁之间,以供减振。本发明通过拱形支撑梁的受力特点,结合框支转换柱、减振构件以及中间楼层梁等结构,组成一个协同的受力体系,载荷能力强,且下部结构预留空间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跨轨隧拱支剪力墙体系。
背景技术
剪力墙是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重力)的墙体,其用于防止结构剪切(受剪)破坏。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隧道网络越来越密集,轨道交通与城市高层建筑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搞,越来越多建筑都需要跨越轨道隧道建设。其中,高层剪力墙结构对下部楼层建筑功能及综合用途的要求越来越高。下部楼层往往需要大开间的楼层空间,就要求在下部楼层尽量减少竖向构件的分布。
目前的跨轨隧项目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跨轨隧项目转换层处,涉及专业较多,协调工作较多,极易发生设计图纸出现错误的问题,使整个项目成果推进缓慢,协同性差;二、跨轨隧项目转换层以上与转换层以下楼层层高不同,且结构形式不同,易造成主体结构底部刚度突变出现软弱层,且盖下竖向构件跨度较大,轨道制约着竖向构件的布置;三、跨轨隧项目转换层以上与转换层以下施工主体不同,盖下建筑预留条件经常出现不能满足现在的方案要求等上盖物业后期开发的问题。
轨道隧道交通上盖建筑所涉及的转换,往往转换的跨度都远大于普通的建筑项目,如何合理设计这种类型的转换结构一直是个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下部楼层预留空间大、主体结构载荷能力强的跨轨隧拱支剪力墙体系。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跨轨隧拱支剪力墙体系,包括墙体支撑结构、拱形转换结构以及减振结构,所述墙体支撑结构包括框支转换柱以及上部剪力墙,两框支转换柱相对设置,上部剪力墙连接在两框支转换柱顶端,拱形转换结构包括拱形支撑梁以及中间楼层梁,拱形支撑梁架设在两框支转换柱之间,其两端分别与两框支转换柱连接,拱形支撑梁的中部向上拱起,以供支撑在上部剪力墙底部,中间楼层梁连接在拱形支撑梁两端,若干减振结构设置在中间楼层梁以及拱形支撑梁之间,以供减振。
进一步地,所述拱形转换结构包括框支转换梁,框支转换梁连接在两框支转换柱上,承托上部剪力墙。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框支转换柱包括底台段以及支撑段,支撑段立设在底台段顶面一侧,相应在底台段顶面与支撑段侧面之间形成卡凸,两框支转换柱的卡凸相对设置,拱形支撑梁两端分别卡固在相应的卡凸上。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支撑结构包括灌注桩,两灌注桩相对设置,直立设置在地面上,位于框支转换柱下方,以供支撑框支转换柱。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支撑结构包括支承台,两支承台分别固设在相应的灌注桩顶端,两框支转换柱分别立设在相应的支承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支撑结构包括底板暗梁,底板暗梁连接在两支承台上,底板暗梁与中间楼层梁之间设置有若干所述减振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支撑结构包括上部楼层梁,上部楼层梁穿设于上部剪力墙中,两端穿过对应地框支转换柱。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结构包括预埋板、支撑内杆以及外套筒,两预埋板分别设置在拱形支撑梁底面以及中间楼层梁顶面上,外套筒套设在支撑内杆外周侧。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结构包括连接板以及加强板,连接板平行地设置在支撑内杆外周,连接板底端与顶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加强板,两加强板分别连接预埋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732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器组件
- 下一篇:基于透视畸变补偿的非接触车辆荷载识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