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评估宿主血糖稳态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响应敏感度的生物标志物及方法和用途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310313680.1 申请日: 2023-03-28
公开(公告)号: CN116355984A 公开(公告)日: 2023-06-30
发明(设计)人: 郑钜圣;陈裕明;付元庆;苟望龙;田韵仪 申请(专利权)人: 西湖大学
主分类号: C12Q1/06 分类号: C12Q1/06;C12R1/145;C12R1/19;C12R1/01
代理公司: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代理人: 万尾甜;韩介梅
地址: 310000 浙江省***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评估 宿主 血糖 稳态 碳水化合物 膳食 模式 响应 敏感度 生物 标志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评估宿主血糖稳态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响应敏感度的生物标志物及方法和用途,生物标志物为肠道菌群中的10种微生物的组合,基于各种微生物在个体中的相对丰度信息确定菌群风险评分,能够评估所述个体血糖稳态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的响应敏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改善血糖稳态为目的的精准营养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评估宿主血糖稳态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响应敏感度的生物标志物及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维持血糖稳态的平衡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至关重要。膳食,尤其是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影响机体血糖稳态的最重要因素。聚焦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去国际流行的膳食推荐因考虑到在总能量摄入及蛋白质摄入相对固定的前提下,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势必会提升膳食脂肪的摄入量,形成一种低碳水高脂肪膳食模式,而脂肪的过度摄入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倾向于推荐高碳水低脂肪的饮食模式(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一般在60%以上,也称为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又发现,高碳水的摄入可能会扰乱机体的血糖稳态,并不能普适于所有人群,有些研究反而发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助于维持机体的代谢健康。因此,对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和低碳水膳食模式(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一般在40%以下)的争论,尚未有确切统一的答案。如何评判个体是否适合采纳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或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的饮食建议,已成为当前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随着精准营养研究的推进,当前普遍认为,不同的个体的机体代谢对于相同的膳食会产生巨大的响应差异,也即个性化响应。因此,面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或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是否适合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个性化答案。是什么决定了不同个体间血糖稳态对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响应敏感度呢?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我们肠道中数以万亿的肠道菌群。人体肠道中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其数量之多甚至大于我们人体的细胞总和,发挥着消化与代谢营养物质、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等众多生理功能,肠道菌群作为膳食影响宿主代谢的重要靶点,直接或间接影响宿主健康这一观点已被广泛认同。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决定人体对于膳食的代谢响应,拥有不同肠道菌群模式的个体,其对于特定食物的代谢响应也不相同。基于个体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探究宿主对于膳食的个性化响应已成为精准营养领域里的研究热点。

有研究表明,个性化的肠道菌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不同个体间的餐后血糖和餐后血脂等指标的差异,而且基于高维度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功能数据,开发适合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宿主食用特定食物后的血糖水平。然而,上述预测方法的开发需要基于大量的训练数据集,且需要在模型的预测特征中纳入整个肠道菌群组成与功能的定性与定量数据,对单一食物或菜品进行餐后血糖的预测。目前尚缺乏简单可行、易于推广的方法基于少量的特定肠道菌群特征评估宿主血糖稳态对特定膳食模式,比如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的响应敏感度,进而提示个体选择或者避免特定的膳食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评估宿主血糖稳态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响应敏感度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及用途,本发明基于肠道菌群特征评估宿主血糖稳态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的响应敏感度,指导宿主通过调整膳食模式改善糖代谢健康。具体的,本发明基于10个肠道微生物物种的相对丰度,进行简单运算评分,即可评估宿主血糖代谢稳态指标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的响应敏感度。并且,已证明该评分可在独立的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完成验证,即本发明方法具有可外推性及普适性,可推广用于评估个体的血糖稳态对特定膳食模式的响应敏感度,进而帮助个体选择或者调整膳食模式,推进精准营养的践行。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评估宿主血糖稳态对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响应敏感度的生物标志物,为肠道菌群中以下10种微生物的组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湖大学,未经西湖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136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