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修复地下室裂缝的修复结构及其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08465.2 | 申请日: | 202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36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想想;刘进宝;余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绿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2 | 代理人: | 唐永豪 |
地址: | 644000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南岸三江口片区B***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修复 地下室 裂缝 结构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地下室修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修复地下室裂缝的修复结构及其修复方法。该修复结构包括:修复槽,第一填料结构、第二填料结构和第三填料结构;修复槽由下向上设置有混凝土填充层、聚苯乙烯泡沫板层、沥青填充层、防水卷材层、填平层;第一填料结构包括第一进料通道;第二填料结构包括第二进料通道;所述第三填料结构包括第三进料通道和限位片。该修复结构的结构设计巧妙,对地面或墙面损坏小,无需大面积重造防水层,操作简单且对裂缝的修补方便且彻底,防水耐用效果好,能够有效解决地下室裂缝渗漏水问题。该修复方法,操作简单,修复效果好,省时省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修复地下室裂缝的修复结构及其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地下空间的开发日益火爆,如地下停车场、地下人防、地下商场等。为了满足去其功能要求,地下室往往面积大、体量大,因而因施工质量导致渗漏水的现象非常常见,严重时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现有的裂缝修复方法存在修复不完全或者对地面或墙面损坏较大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包括提供一种用于修复地下室裂缝的修复结构,该修复结构,该修复结构的结构设计巧妙,对地面或墙面损坏小,无需大面积重造防水层,操作简单且对裂缝的修补方便且彻底,防水耐用效果好,能够有效解决地下室裂缝渗漏水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包括提供一种用于修复地下室裂缝的修复结构的修复方法,该修复方法,操作简单,修复效果好,省时省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优选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用于修复地下室裂缝的修复结构,包括修复槽,第一填料结构、第二填料结构和第三填料结构;修复槽由下向上设置有混凝土填充层、聚苯乙烯泡沫板层、沥青层、防水卷材层、填平层;第一填料结构包括第一进料通道;第一进料通道的一端与地面连通,另一端设置于修复槽靠近自身底壁的侧壁并与混凝土填充层连通;第二填料结构包括第二进料通道;第二进料通道的一端与地面连通,另一端设置于修复槽靠近聚苯乙烯泡沫板层的侧壁并与沥青层连通;第三填料结构包括第三进料通道和限位片;限位片放置于修复槽的上方并覆盖修复槽;第三进料通道的一端与地面连通,另一端设置于修复槽靠近防水卷材层的侧壁并与填平层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填料结构还包括第一填料溢出通道;第一填料溢出通道的一端设置于修复槽靠近聚苯乙烯泡沫板层的侧壁并与混凝土填充层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进料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填料溢出通道设置有分隔组件;分隔组件具有与第一填料溢出通道的内壁铰接连接的铰接端,以及可在第一进料通道和第一填料溢出通道之间活动,以使第一进料通道和第一填料溢出通道分隔或连通的活动端。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分隔组件包括分隔板;分隔板的板面垂直于第一填料溢出通道的轴心线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分隔组件包括分隔板;分隔板的板面与第一填料溢出通道的轴心线呈锐角或钝角设置;分隔板的铰接端距离混凝土填充层的距离小于分隔板活动端距离混凝土填充层的距离。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填料结构还包括第二填料溢出通道,第二填料溢出通道的一端设置于修复槽靠近防水卷材层的侧壁并与沥青层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进料通道连通;第二填料溢出通道设置有分隔组件。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修复槽的侧壁凹设有用于聚苯乙烯泡沫板层限位的第一限位槽,和用于防水卷材层限位的第二限位槽;聚苯乙烯泡沫板层卡接于第一限位槽,防水卷材层卡接于第二限位槽。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限位片开设有溢流孔。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填料结构和第二填料结构分别设置于修复槽的相对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绿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绿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084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