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热耦合和混合电磁耦合的双频带自封装滤波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03492.0 | 申请日: | 2023-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87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朱浩然;邢焱;黄志祥;吴先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13 | 分类号: | H01P1/213;H01P1/3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郑浩 |
地址: | 2306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热 耦合 混合 电磁 双频 封装 滤波 结构 | ||
1.基于电热耦合和混合电磁耦合的双频带自封装滤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基板(11)、上层金属板(12)、金属地板(13);所述的上层金属板(12)和金属地板(13)分别覆在介质基板(11)的正反两面;在上层金属板(12)的四周均匀开设有矩形金属化过孔阵列(71),在上层金属板(12)的中部从上到下依次布置有:第一直线型双排金属化过孔阵列(72)、第一混合电磁耦合结构(21)、第二直线型双排金属化过孔阵列(73)、第二混合电磁耦合结构(31)、第一直线型双排金属化过孔阵列(72);所有的金属化过孔均贯穿介质基板(11),将上层金属板(12)与金属地板(13)连接;
所述的矩形金属化过孔阵列(71)以及布置在上层金属板(12)中部位置的多个金属化过孔阵列将上层金属板(12)划分为第一SIW矩形腔(61)和第二SIW矩形腔(62);
所述的上层金属板(12)上刻蚀有两个共面波导结构(51),两个共面波导结构(51)的馈电端口均与微带线(52)连接;所述的第一混合电磁耦合结构(21)与第一SIW矩形腔(61)和第二SIW矩形腔(62)的TE101模式构成第一通带,所述的第二混合电磁耦合结构(31)与第一SIW矩形腔(61)和第二SIW矩形腔(62)的TE201模式构成第二通带,第一混合电磁耦合结构(21)以及第二混合电磁耦合结构(31)分别为第一通带和第二通带提供产生双频带所需的传输极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热耦合和混合电磁耦合的双频带自封装滤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SIW矩形腔(61)和第二SIW矩形腔(62)的TE101模式下射频信号具有四条传输路径:
第一传输路径:通过第一三角形感性耦合窗口(401)为射频信号从第一SIW矩形腔(61)向第二SIW矩形腔(62)传输形成-90°的磁耦合路径;
第二传输路径:第一混合电磁耦合结构(21)通过第一扇形金属化通孔感性耦合窗口(402)为射频信号从第一SIW矩形腔(61)向第二SIW矩形腔(62)传输形成-90°的磁耦合路径;
第三传输路径:通过第一矩形槽电耦合窗口(403)使得第一混合电磁耦合结构(21)为射频信号从第一SIW矩形腔(61)向第二SIW矩形腔(62)传输形成+90°的电耦合路径;
第四传输路径:通过第二三角形感性耦合窗口(404)为射频信号从第一SIW矩形腔(61)向第二SIW矩形腔(62)传输形成-90°的磁耦合路径;
第三传输路径与第一传输路径之间的180°相位差产生了第一通带低阻带的第一个传输零点TZ1;第三传输路径与第四传输路径之间的180°相位差引入了第一通带低阻带的第二个传输零点TZ2;第二传输路径与第三传输路径之间的180°相位差生成了第一通带高阻带的一个传输零点TZ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热耦合和混合电磁耦合的双频带自封装滤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SIW矩形腔(61)和第二SIW矩形腔(62)的TE201模式下射频信号具有四条传输路径:
第五传输路径:通过第三三角形感性耦合窗口(405)为射频信号从第一SIW矩形腔(61)向第二SIW矩形腔(62)传输形成-90°的磁耦合路径;
第六传输路径:第二混合电磁耦合结构(31)通过第二扇形金属化通孔感性耦合窗口(406)为射频信号从第一SIW矩形腔(61)向第二SIW矩形腔(62)传输形成-90°的磁耦合路径;
第七传输路径:通过第二矩形槽电耦合窗口(407)使得第而混合电磁耦合结构(31)为射频信号从第一SIW矩形腔(61)向第二SIW矩形腔(62)传输形成+90°的电耦合路径;
第八传输路径:通过第四三角形感性耦合窗口(408)为射频信号从第一SIW矩形腔(61)向第二SIW矩形腔(62)传输形成-90°的磁耦合路径;
第六传输路径与第七传输路径之间的180°相位差生成了第二通带低阻带的一个传输零点TZ4;第七传输路径与第八传输路径之间的180°相位差产生了第二通带高阻带的第一个传输零点TZ5;第五传输路径与第七传输路径之间的180°相位差引入了第二通带高阻带的第二个传输零点TZ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大学,未经安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0349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