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卫星用电源分系统限流充电控制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86600.8 | 申请日: | 2023-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36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刘铭;毕林杰;李梦;焦高鹏;韩业华;王智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B64G1/4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0024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卫星 用电 分系统 限流 充电 控制电路 | ||
一种卫星用电源分系统限流充电控制电路,包括蓄电池充电母线单元、充电电流采样控制电路及遥测电路、充电电流环控制电路、充电电压环控制电路、充电电流挡位切换及遥测电路、蓄电池组,蓄电池充电母线单元输出电流由充电电流采样控制电路采集,并分别通过充电电流环控制电路、充电电压环控制电路进行调节控制,将蓄电池组所需充电电流、充电电压限制为预设指标,充电电流通过充电电流档位切换及遥测电路进行充电电流档位控制及监测,为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并防止蓄电池组充电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星用电源分系统限流充电控制电路,属于航天卫星技术电路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卫星电源分系统承担着整星能源的供给及分配工作,高可靠的电源分系统无疑会给卫星创造更加优异的运行环境,进而为卫星整个周期的科学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电源分系统限流充电控制电路是电源分系统中电源控制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电路起到保护蓄电池组的作用,在光照期限制蓄电池组充电电流的大小,防止蓄电池组因过充电而导致性能下降甚至受损。传统充电限流电路需要单独设计充电模块来实现蓄电池组限流充电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传统充电限流电路需要单独设计充电模块导致的成本上升、空间需求大、调试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卫星用电源分系统限流充电控制电路。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卫星用电源分系统限流充电控制电路,包括蓄电池充电母线单元、充电电流采样控制电路及遥测电路、充电电流环控制电路、充电电压环控制电路、充电电流挡位切换及遥测电路、蓄电池组,其中:
蓄电池充电母线单元输出电流由充电电流采样控制电路采集,并分别通过充电电流环控制电路、充电电压环控制电路进行调节控制,将蓄电池组所需充电电流、充电电压限制为预设指标,充电电流通过充电电流档位切换及遥测电路进行充电电流档位控制及监测,为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并防止蓄电池组充电损坏。
所述蓄电池充电母线单元包括第一充电二极管D1~第四充电二极管D4、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第一限流电阻R7~第二限流电阻R8、第三限流电阻R27、第一分压电阻R37、第一滤波电容C4~第二滤波电容C5、第一稳压管D44、第一消反电动势二极管D5~第四消反电动势二极管D8,其中:
第一充电二极管D1~第四充电二极管D4并联设置为蓄电池组充电,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未接通时蓄电池组充电,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二极管阳极连接母线电压正线,二极管阴极连接蓄电池组功率正线,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的11引脚通过第三限流电阻R27连接至外部电源,第7、10、13引脚悬空;
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的12引脚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37接地,第一滤波电容C4与第二滤波电容C5串联后与第一分压电阻R37并联,第一稳压管D44用于限压保护与第一分压电阻R37并联。
所述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第5、第8引脚连接至外部电源的母线电压正线,第6、第9引脚连接至蓄电池组功率正线;第一消反电动势二极管D5及第三消反电动势二极管D7串联后阳极连接至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的2引脚,阴极连接到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的1引脚;
第二消反电动势二极管D6及第四消反电动势二极管D8串联后阳极连接至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的4引脚,阴极连接到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的3引脚;
第一限流电阻R7和第二限流电阻R8并联后一端连接到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的1和3引脚,另一端连接到外部电源母线,第一磁保持继电器K1的2引脚连接到外部电源的放电开关接通控制端,4引脚连接到外部电源的放电开关断开控制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未经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866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锥束CT系统校正方法
- 下一篇:一种仿真智能数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