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缓释载体材料在草地贪夜蛾引诱剂中的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310284972.7 申请日: 2023-03-22
公开(公告)号: CN116267915A 公开(公告)日: 2023-06-23
发明(设计)人: 李红卫;于艳雪;翟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 三亚中国检科院生物安全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主分类号: A01N25/10 分类号: A01N25/10;A01N37/02;A01P19/00
代理公司: 北京博海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07 代理人: 郝彦东
地址: 572000 海南省三亚市崖*** 国省代码: 海南;46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新型 载体 材料 草地 夜蛾 引诱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发明适用于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提供了新型缓释载体材料在草地贪夜蛾引诱剂中的应用,将新型缓释载体材料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作为缓释载体应用于草地贪夜蛾引诱剂1,对其结构性能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田间诱集实验比较了引诱剂1、引诱剂2、引诱剂3、引诱剂4和引诱剂5等5种不同草地贪夜蛾引诱剂的田间监测诱集效果;利用气相色谱法比较2种不同载体材料的引诱剂1和引诱剂2中所含信息素组分的缓释效果,筛选出长持效期引诱剂使用的缓释载体材料,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作为载体材料可使草地贪夜蛾引诱剂的诱集持效期达80天以上,可对草地贪夜蛾危害周期实现全覆盖,为持续开展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奠定了重要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新型缓释载体材料在草地贪夜蛾引诱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1月首次入侵我国云南江城地区,随后逐渐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严重威胁了我国农业生态安全,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草地贪夜蛾具有强迁飞性,引诱剂诱集是该虫种群动态监测的最常用手段之一,是后续开展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引诱剂中信息素主要组分为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Z9:14Ac和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Z7:12Ac,对国内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昆虫的引诱剂有效组分多为挥发性物质,在生产应用中需要利用不同载体材料制成特定缓释制剂来延缓信息素释放速度,提高持效期,达到长期控制释放以保证引诱效果的目的,理想的昆虫信息素载体材料需要满足有效成分降解缓慢且能实现控制释放、使用便捷有效且经济可行等要求。目前引诱剂产品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空心纤维、聚乙烯管、毛细管、微胶囊等固态剂型及少量液态剂型等。其中,微胶囊包埋技术制成的微胶囊剂型越来越得到认可,该技术是用天然高分子、半合成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的成膜材料,将固体、液体甚至是气体的物质进行包埋,封存在一种具有半透性或密封性的囊膜内,成为一种微小粒子的新型技术。目前,微胶囊剂型引诱剂在国内应用已有多个案列,主要包括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为囊材,制备的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微胶囊,室内缓释测试可达91天以上;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制备小菜蛾性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利用该方法制备可持续释放110天以上的梨小食心虫微胶囊引诱剂。合理的载体材料选择可有助于缓释效果的实现,研究发现海藻酸钠的能够在水介质中与多价阳离子(如Ca2+)进行临时的、不依赖温度的物理交联,形成凝胶,这种凝胶保留大量液体的能力使其成为一系列应用的固化基质的绝佳选择,水凝胶壳作为扩散屏障可以进一步减缓药物的快速释放。同时,聚己内酯由于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优良的可加工性、高成本效益和渐进降解性,是长期控制给药的良好选择。

基于昆虫信息素的缓释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目前还未见草地贪夜蛾引诱剂缓释材料筛选的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将新型载体材料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应用于草地贪夜蛾引诱剂缓释技术,对其性能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田间试验测试不同缓释载体的草地贪夜蛾引诱剂的田间持续诱捕监测效果,同时利用气相色谱法比较缓释载体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化合物的缓释效果,旨在为昆虫引诱剂缓释载体材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缓释载体材料在草地贪夜蛾引诱剂中的应用,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新型缓释载体材料在草地贪夜蛾引诱剂中的应用,所述引诱剂包括:

引诱剂1:载体材料为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采用同轴静电喷雾方法制备,芯溶液为聚己内酯溶液与性信息素混合溶液,壳溶液为海藻酸钠溶液,将形成的微球收集于氯化钙溶液中进行交联,得到蛙卵状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

引诱剂2:载体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己内酯核壳纳米纤维,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方法制备,芯材料为聚己内酯与性信息素混合物,壳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引诱剂3:载体为白色反口橡胶塞,活性成分为性信息素混合溶液;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亚中国检科院生物安全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未经三亚中国检科院生物安全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849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