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废弃土生产烧结制品项目的碳排放计量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67096.7 | 申请日: | 202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8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谢勇;裘雨晓;施潇韵;孙杰;何林琴;王磊;姜建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6Q50/04;G06F17/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杨小凡 |
地址: | 31110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废弃 土生 烧结 制品 项目 排放 计量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建筑废弃土生产烧结制品项目的碳排放计量方法及装置,通过确定待核算边界,获取待核算边界内各类碳排放基础数据、各类减碳项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核算各类碳排放量和减碳量,根据待核算边界内的各类碳排放量和减碳量,核算边界内的碳排放总量T,将碳排放总量T与项目建设碳排放总量预期值T1比较,若T≤T1时,则核算结束,确定各类碳排放基础数据和减碳项基础数据;若T>T1,则调整项目,返回步骤S2重新核算边界内各类碳排放基础数据和减碳项基础数据,直至更新后的碳排放总量T’≤T1为止,从而获得符合减碳要求的项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的计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建筑废弃土生产烧结制品项目的碳排放计量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加强碳计量技术研究和应用,建立完善碳排放计量体系,有效引导企业实施碳减排行动。此外,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速,据相关文献记载,全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废弃土超过10亿吨,而将其作为主要原材料来生产烧结制品已经作为一种主要的应对方式,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土地紧张的区域,将利用建筑废弃土制砖已成为一种有效方案,但由于当前没有专门针对墙体材料的碳足迹标准或规范,主要根据建材产品和服务的通则或指南进行,传统的烧结制品项目碳核算时,一般只考虑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与直接能源消耗,未将政策引导和发展形势考虑在内,包括潜在的减碳机会,包括绿植、填埋建筑废弃土的机会成本、淤泥等资源综合利用等因素。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烧结制品项目更全面的碳排放计量,同时,基于计量进行调整,以规划出更合理的符合碳减要求的烧结制品项目,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建筑废弃土生产烧结制品项目的碳排放计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确定待核算边界,包括建筑废弃土生产烧结制品项目厂界范围的物理边界,以及从原材料进场到成品检验合格入库的核算边界;
步骤S2:获取待核算边界内各类碳排放基础数据,包括生产直接碳排放数据、用电数据和化石燃料使用数据;
步骤S3:获取待核算边界内各类减碳项基础数据,包括绿植减碳数据、清洁能源使用数据、填埋抵减数据、资源综合利用数据;
步骤S4:根据待核算边界内各类碳排放基础数据和减碳项基础数据,核算各类碳排放量和减碳量;
步骤S5:根据待核算边界内的各类碳排放量和减碳量,核算边界内的碳排放总量T;
步骤S6:将碳排放总量T与项目建设碳排放总量预期值T1比较,若T≤T1时,则核算结束,确定各类碳排放基础数据和减碳项基础数据,作为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输出和建设要求的输入;若T>T1,则调整项目,返回步骤S2重新核算边界内各类碳排放基础数据和减碳项基础数据,直至更新后的碳排放总量T’≤T1为止。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的生产直接碳排放数据包括排放废气种类、各类组分废气的排放速率、排放时长、单位时间内合格产品产量;用电数据包括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实物量;化石燃料使用数据包括化石燃料品种、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实物量、低位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的化石燃料使用数据,还包括化石燃料品种对应的氧化率;所述步骤S6中,通过调整化石燃料品种的选用和/或配比,基于不同化石燃料品种的氧化率和该品种含碳量进行计算,以降低碳排放量。由于不同品种的化石燃料对应的单位时间消耗、低位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均不相同,因此对用的用时及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不相同,又因不同化石燃料的氧化率不同,因此,使用过程中,剩余的化石燃料会因氧化而影响单位时间消耗、低位热值和单位热值含碳量,最终影响化石燃料对应的碳排放量,通过构建化石品种与氧化率的关系,能够计算基于氧化过程中该品种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情况,通过调整一种或者几种化石燃料的用量的配比,来减少最终化石燃料部分的碳排放量,从而满足T’≤T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670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