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分布式光伏承载力提升的配网动态重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60841.5 | 申请日: | 202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73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朱太云;刘洪;孟思虔;蒯圣宇;王加庆;赵成;周远科;戚振彪;张征凯;孙立成;刘小华;孙子龙;史亮;刘蔚;胡若男;胡钰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06;H02J3/4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朱文振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分布式 承载力 提升 动态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分布式光伏承载力提升的配网动态重构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生成实际网络的辐射网表达;建立设备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模型;遍历实际网络的辐射网表达,建立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解集合;遍历可行解集合,寻找最优的网络结构。本发明解决了使用成本高、可靠性低以及分布式光伏在网络中的渗透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重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分布式光伏承载力提升的配网动态重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含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重构的研究和技术较为成熟,但大多适用性并不强。由于分布式光伏的接入,传统的重构技术和含分布式光伏的重构技术有所不同。传统配电网重构是通过开关的重新组合,既能够保证配电网持续、可靠和高效地供电,也能够有效改进配电网的电压合格率,降低配电网在输送电能过程中电能的损失,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公布号为CN111446713A的现有专利申请文献《配电网重构模型优化方法及其配电网重构方法》,提出一种适应在线计算的预防性重构方法,充分考虑配电网有功无功不解耦的特性,通过配电网拓扑结构优化实现配电网电压警戒控制以实时提升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裕度,降低配电网的运行风险。
公布号为CN105117517A的现有专利申请文献《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配网重构方法》,公开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配网重构方法,包括:建立以网损最小化为目标的配电网重构模型;构建场景库,用于存放粒子;所述场景库中的每个粒子对应一个配电网重构模型;随机生成粒子群,采用编码方式对各粒子进行定位;计算各粒子的适应度,更新各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优化场景库。
综上,现有技术存在使用成本高、可靠性低以及分布式光伏在网络中的渗透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成本高、可靠性低以及分布式光伏在网络中的渗透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面向分布式光伏承载力提升的配网动态重构方法包括:
S1、采集实际网络参数,据以生成实际网络辐射网表达数据,其中,实际网络的配电网中的单个环包括:联络开关以及不少于2个的分段开关;
S2、确定分布式光伏接入的位置以及容量数据,据以建立设备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模型;
S3、根据设备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模型,遍历实际网络辐射网表达数据,据以建立满足预置约束条件的可行解集合,其中,步骤S3还包括:
S31、初始化设备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模型,进入第一个光伏出力时段;
S32、记录当前光伏出力时段的实际网络辐射网表达数据中,满足预置约束条件的辐射结构;
S33、在当前时段编号超出预设时段总数时,执行步骤S34;
S34、返回光伏出力时段内,所有满足预置约束条件的辐射结构,以形成可行解集合;
S4、遍历可行解集合,寻优获取适用网络结构,据以进行配网动态重构。
本发明是以满足功率约束,电压约束、配电网络潮流约束与开关运行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通过将规划期内连续时段划分为多个连续分散时段,先计算出初始时段下的最优重构方案,再对配电网各个连续分散时段进行重划分,得到配电网的动态重构方案。通过重划分梳理合并重构方案相同的时段,有效减小了配电网重构时的开关动作次数,其中,配电网动态重构方案包括多个重划分时段和每个重划分时段对应的配电网最优重构方案。
通过配网重构的方式提升分布式光伏的可接入容量上限,提升分布式光伏渗透率,使网络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均得到改善。同时,本发明在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超出设备安全运行边界时,使分布式光伏在网络中的渗透率得到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608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景观绿色植物生态模拟设备
- 下一篇:磁铁式板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