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及其控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56948.2 | 申请日: | 2023-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20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郭韦双;张祖敬;易小燕;靳婷;杨玲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3/00 | 分类号: | E21F3/00;E21F11/00;E21F17/1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唐攀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冰 围岩 耦合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包括避难硐室(1)和过渡室(2),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室(2)内设有蓄冰容器(3)和空压机(4),其中,所述空压机(4)通过进风管道(5)与蓄冰容器(3)连接,所述蓄冰容器(3)与避难硐室(1)通过送风管道(6)连接,所述蓄冰容器(3)循环连接有制冷系统(7),制冷系统(7)用于向蓄冰容器(3)输送冷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容器(3)内的介质为水,所述制冷系统(7)能够将蓄冰容器(3)内的水制成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7)包括制冷机组(7c),以及连接在制冷机组(7c)与蓄冰容器(3)之间的进液管(7a)和回液管(7b),所述进液管(7a)和/或回液管(7b)上设有溶液泵(7d)。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容器(3)内设有与进口管道(5)连通的分流管道(3a),以及与所述送风管道(6)连通的汇总管道(3b),所述分流管道(3a)与汇总管道(3b)之间均匀分布有换热管束(3c)。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3c)的数量为18根,每根所述换热管束(3c)的直径为3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6)在避难硐室(1)内连接有若干数量的送风支管(6a),各个所述送风支管(6a)的出风端均匀分布在避难硐室(1)围岩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容器(3)内设有自动检测系统(8),用于检测所述蓄冰容器(3)内的蓄冰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难硐室(1)的围岩上布设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空压机(4)的控制系统与温度传感器反馈连接(9)。
9.一种高温地下矿井避难所控温方法,避难所配置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其方法在于:
在非避难时期,启动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制冷系统(7)持续不断地为蓄冰容器(3)输送冷量,将蓄冰容器(3)内的水制成冰,与此同时,空压机(4)将高温空气通过进风管道(5)送至蓄冰容器(3),高温空气与蓄冰容器(3)内的冰进行热交换后,低温气体再由送风管道(6)送至避难硐室(1),对避难硐室(1)进行降温;
在避难时期,空压机(4)间断性地将高温空气通过进风管道(5)送至蓄冰容器(3),经热交换后,再由送风管道(6)送至避难硐室(1),对避难硐室(1)间歇性降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温地下矿井避难所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非避难期间,所述自动检测系统(8)定期检测蓄冰容器(3)内的蓄冰量,当检测到蓄冰量小于80%时,自动启动制冷系统(7)将冰量蓄至100%;
在非避难期间,当所述温度传感器(9)监测到围岩温度小于24℃时,停止空压机(4)送风蓄冷,当围岩温度高于27℃时再次开启空压机(4)送风蓄冷,并以此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5694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