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工业废水中分离出混醇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254242.2 | 申请日: | 2023-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77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 发明(设计)人: | 杨颖;王启超;房峰;赵力莹;于光阳;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26 | 分类号: | C02F1/26;C02F10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乐 |
| 地址: | 2565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废水 分离 出混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工业废水中分离出混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萃取剂输送到萃取塔内最下层第一块板,工业废水输送到萃取塔塔顶第一块板,进行液液萃取分离后,塔顶得到含有混醇的萃取剂油相溶液;然后将上述步骤得到的萃取剂油相溶液送至混醇精制塔中,脱除萃取剂后,得到混醇溶液。本发明采用液液萃取‑混醇精制双塔运行方法,液液萃取塔底得到COD<500ppm、氨氮<50ppm,满足明沟水指标要求的水相,塔顶得到含有混醇的油相,油相进入混醇精制塔,塔顶得到萃取剂,萃取剂循环使用,塔底得到纯度>99.9%的混醇产品,而且工艺流程简单、高效、节能、提高了废水处理量,增加了醇的收率和纯度,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醇提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从工业废水中分离出混醇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从含混醇的工业废水中分离出混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混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各种塑料和橡胶制品中,也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原料,还是油脂、药物(如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和香料的萃取剂,醇酸树脂涂料的添加剂等。在化工行业工业废水的研究中,醇-水体系的分离一直是热点和难点。因为含少量醇的水溶液如直接排放,会浪费有机溶剂,同时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对工业含醇废水进行分离回收是非常有必要的。现有技术中也公开了一些相关的技术方案,如CN111252977公开了一种中和精馏高盐酸混醇废水的工艺,但是该工艺存在流程复杂、处理效率低、占地面积大、处理能耗大,产品回收率低等缺点。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高效、简便、节能的分离技术,解决目前工艺废水中分离混醇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醇的产量以及纯度,满足工业生产的发展,已成为业内诸多一线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从工业废水中分离出混醇的方法,特别是一种从含混醇的工业废水中分离出混醇的方法。本发明采用液液萃取-混醇精制双塔运行的方法,液液萃取塔底得到COD<500ppm、氨氮<50ppm满足明沟水指标要求的水相,塔顶得到含有混醇的油相,油相进入混醇精制塔,塔顶得到萃取剂,萃取剂循环使用,塔底得到纯度>99.9%的混醇产品;而且提取方法简单易行,条件温和,可控性强,稳定性好,更加易于工业化生产的推广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含混醇的工业废水中分离出混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萃取剂输送到萃取塔内最下层第一块板,工业废水输送到萃取塔塔顶第一块板,进行液液萃取分离后,塔顶得到含有混醇的萃取剂油相溶液;
2)将上述步骤得到的萃取剂油相溶液送至混醇精制塔中,脱除萃取剂后,得到混醇溶液。
优选的,所述含混醇的工业废水包括化工行业排放的含醇废水;
所述含混醇的工业废水中的混醇含量为3%~15%;
所述混醇包括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和庚醇中的多种。
优选的,所述含混醇的工业废水包括费托合成废液、酚醛树脂生产的废液、己内酰胺生产的废液、甲醇制烯烃废水、煤制醇工业废水和化工行业排放的含醇废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萃取剂包括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
所述含氮化合物与含硫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1~3)。
优选的,所述含氮化合物包括二丙胺、三丁胺、三乙胺、二戊胺和异丁腈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含硫化合物包括乙硫醚和/或噻吩。
优选的,所述萃取剂与所述工业废水的质量比为(1~5):1;
所述萃取塔的塔板数为3~10块。
优选的,所述液液萃取的温度为50~90℃;
所述液液萃取分离后,塔底得到水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542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