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锂化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53471.2 | 申请日: | 2023-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70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丁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得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10/0525;H01M4/3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晓鹏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锂化 负极 锂离子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锂化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包括涂覆于负极极片表面的锂粉层;其满足以下要求:0.1≤(D1×W1)/(D2×ε×W2×Ks×10supgt;9/supgt;)≤20;其中,D1为所述锂粉颗粒的粒度D50,单位为μm;W1为单位面积锂粉颗粒的涂敷量,其中只包含锂粉颗粒,单位为g/msupgt;2/supgt;;D2为所述负极材料的粒度D50,单位为μm;ε为所述负极极片的孔隙率;W2为单位面积负极材料的涂敷量,单位为g/msupgt;2/supgt;;Ks为所述负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单位为msupgt;2/supgt;/s。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锂化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分布式储能等场景的使用,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可逆容量损失,主要因为在负极表面形成SEI膜会消耗大量的活性锂。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石墨材料首次不可逆锂损耗有6%以上,而对于具有高比容量的硅基和锡基合金负极,首次不可逆锂损耗甚至高达10%~20%以上。预锂化通过预先在电极中储存锂离子来补偿电池的首次容量损失,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容量与循环稳定性,因此预锂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负极锂损失的有效方案。
目前主流的预锂化方案主要分为正极预锂化和负极预锂化。其中,正极预锂化主要采用富锂材料或者二元锂化合物作为预锂化添加剂,但这些材料一般具有稳定性较差、需要高压分解、锂化效率低等缺点。负极预锂化主要包括金属锂物理混合预锂化、自放电锂化、化学预锂化、电化学锂化等多种预锂化方式,其中基于金属锂物理混合预锂化技术研究较为广泛。虽然相较于正极预锂化添加剂,通过金属锂预锂化的锂化效率较高,但金属锂在预锂化过程中依然不能全部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未嵌入的部分表面会形成一层钝化层从而失去电子导电性,成为“死锂”,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锂化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预锂化负极极片,包括涂覆于负极极片表面的锂粉层;其满足以下要求:
0.1≤(D1×W1)/(D2×ε×W2×Ks×109)≤20;
其中,D1为所述锂粉颗粒的粒度D50,单位为μm;
W1为单位面积锂粉颗粒的涂敷量,其中只包含锂粉颗粒,单位为g/m2;
D2为所述负极材料的粒度D50,单位为μm;
ε为所述负极极片的孔隙率;
W2为单位面积负极材料的涂敷量,单位为g/m2;
Ks为所述负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单位为m2/s。
锂粉颗粒粒径的大小会影响锂源的转化效率,在注液之后,由于金属锂与负极材料之间存在电势差,金属锂中的电子在电势下嵌入到负极材料,锂离子从锂金属中脱出经电解质迁移至负极材料以达到电荷平衡,最终负极材料完成预锂化。锂粉颗粒的粒径越大,预锂化过程中由金属锂转化为锂离子的效率越低,未转化的金属锂表面会形成一层SEI膜,失去了电子传递功能,残留在负极材料表面进而影响电芯的安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得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得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534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OE供电设备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音频场景分类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