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ULK1抑制剂在体外减少CAR-T细胞耗竭、降低活化水平中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249140.1 | 申请日: | 2023-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96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 发明(设计)人: | 黄河;邵谧;滕心怡;郭欣;黄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 主分类号: | C12N5/10 | 分类号: | C12N5/1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沈金龙 |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ulk1 抑制剂 体外 减少 car 细胞 耗竭 降低 活化 水平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ULK1抑制剂在体外减少CAR‑T细胞耗竭、降低活化水平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ULK1抑制剂的CAR‑T细胞和制备方法,以及ULK1抑制剂预处理的CAR‑T细胞在抗肿瘤中的应用,该方法简单易行,通过在CAR‑T细胞培养过程中添加ULK1抑制剂治疗肿瘤,能够明显的增加免疫细胞持续性及杀伤功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细胞治疗过程中的难治复发问题,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ULK1抑制剂在体外减少CAR-T细胞耗竭、降低活化水平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CAR-T)细胞疗法被用于治疗难治性或复发的白血病和淋巴瘤。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接受CAR-T免疫治疗后未能完全缓解或者治疗后出现复发。现有研究认为CAR-T细胞在体内耗竭,丧失效应功能是引起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CAR-T细胞体内的持久性成为了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些小分子抑制剂在体外与CAR-T细胞进行共培养能够起到减少CAR-T细胞在体内耗竭的作用。比如,公开号为CN113462649A的发明公开了MEK抑制剂在减少CAR-T细胞耗竭和终末分化中的应用。所述MEK抑制剂为曲美替尼。在CAR-T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MEK抑制剂处理,能够减少CAR-T细胞耗竭和终末分化,从而使CAR-T细胞体内持久性更好,抗肿瘤作用更强。再比如,公开号为CN110157680A的发明申请公开了通过添加络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dasatinib)减少CAR-T细胞活化信号传递,抑制了CAR-T细胞的终末分化,提高了CAR-T细胞制品中的初始T细胞和中心记忆T细胞的比例,同时抑制CAR-T细胞的耗竭倾向。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基于溶酶体的一种胞内降解途径,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稳态平衡有重要作用。最近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自噬途径参与免疫细胞的存活和凋亡、分化、激活、效应器功能等多种生物学过程。CD8阳性T细胞遇到抗原时,自噬的缺陷有助于其促进效应功能的执行,CD4阳性T细胞的记忆性也有赖于自噬引起的线粒体功能和脂质代谢状态改变。因此,自噬在免疫治疗中是一个复杂但很有前景的靶点。
ULK1抑制剂SBI-0206965,CAS号为1884220-36-3,结构式如式I所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ULK1抑制剂在体外减少CAR-T细胞耗竭、降低活化水平中的应用。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ULK1抑制剂在体外减少CAR-T细胞耗竭、降低活化水平中的应用。优选的,ULK1抑制剂为SBI-0206965。SBI-0206965的使用浓度为3μM。优选的,ULK1抑制剂在CAR-T细胞体外培养的第6~9天加入培养基。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CAR-T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在CAR-T细胞体外培养的第6~9天向培养基中加入ULK1抑制剂。优选的,ULK1抑制剂为SBI-0206965。SBI-0206965的使用浓度为3μM。
本发明还提供了ULK1抑制剂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所述ULK1抑制剂与CAR-T细胞联用,ULK1抑制剂通过减少CAR-T细胞耗竭、降低活化水平从而提高抗癌作用。其中,所述ULK1抑制剂为SBI-020696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ULK1抑制剂的CAR-T细胞和制备方法,以及ULK1抑制剂预处理的CAR-T细胞在抗肿瘤中的应用,该方法简单易行,通过在CAR-T细胞培养过程中添加ULK1抑制剂治疗肿瘤,能够明显的增加免疫细胞持续性及杀伤功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细胞治疗过程中的难治复发问题,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附图说明
图1为ULK1抑制剂培养CAR-T细胞亚群分化比例和统计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未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491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