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插嵌式弹性梁结构的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310229364.6 | 申请日: | 2023-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59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武文革;吴博达;成云平;刘丽娟;郭睿;宋相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Q17/09 | 分类号: | B23Q17/09 |
代理公司: | 太原新航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2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插嵌式 弹性 结构 铣削 测量 刀具 系统 | ||
1.一种具有插嵌式弹性梁结构的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方块(1)、铣刀刀柄(2)、连接销(3)、连接圆盘(4)、夹头(5)、筒夹(6)、四根连接方梁(7)、四根径向弹性梁(8)、四个定位平键A(9)、四个圆形法兰盘(10)、四组定位螺钉A(11)、四个装配平键A(12)、四个装配螺钉A(13)、四根竖向弹性梁(14)、四个定位平键B(15)、四个方形法兰盘(16)、四对定位螺钉B(17)、四对定位销(18)、四个装配平键B(19)、四个装配螺钉B(20)、四个抱箍A(21)、四个抱箍B(22)、四个抱箍C(23)、四个抱箍D(24);
其中,连接方块(1)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贯通开设有中心圆孔A(1.1);中心圆孔A(1.1)的孔壁上部与连接方块(1)的两个相对外侧面上部之间贯通开设有两个相互正对的连接销孔A(1.2);连接方块(1)的四个外侧面中部各开设有一个连接圆槽(1.3);每个连接圆槽(1.3)的槽底中部与中心圆孔A(1.1)的孔壁中部之间均贯通开设有一个定位圆孔(1.4);每个定位圆孔(1.4)均为台阶孔,且每个定位圆孔(1.4)的孔壁均开设有一个槽口朝下的定位豁槽A(1.5);每个连接圆槽(1.3)的槽底边缘均开设有三个沿周向等距排列的定位盲螺孔A(1.6),且三个定位盲螺孔A(1.6)为一组;
铣刀刀柄(2)的下端面延伸设置有中心凸环(2.1);中心凸环(2.1)的侧壁贯通开设有两个相互正对的连接销孔B(2.2);中心凸环(2.1)嵌设于中心圆孔A(1.1)内,且两个连接销孔B(2.2)与两个连接销孔A(1.2)一一对接;
连接销(3)同时贯穿两个连接销孔A(1.2)和两个连接销孔B(2.2);
连接圆盘(4)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贯通开设有中心圆孔B(4.1);连接圆盘(4)的外侧面为上粗下细的三级台阶面,且三级台阶面的最下段设有外螺纹(4.2);连接圆盘(4)的上端面边缘开设有四个沿周向等距排列的连接方槽(4.3);每个连接方槽(4.3)的槽底中部均开设有一个定位圆槽(4.4);每个定位圆槽(4.4)均为台阶槽,且每个定位圆槽(4.4)的槽壁均开设有一个槽口朝外的定位豁槽B(4.5);每个连接方槽(4.3)的槽底边缘均开设有一对呈对角排列的定位盲螺孔B(4.6)和一对呈对角排列的定位销槽(4.7);
夹头(5)嵌设于中心圆孔B(4.1)内;
筒夹(6)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且内螺纹与外螺纹(4.2)旋拧配合;
每根连接方梁(7)均为直角形结构,且每根连接方梁(7)均包括径向梁段和竖向梁段;
每根连接方梁(7)的径向梁段的内端面均开设有一个装配圆槽A(7.1);每个装配圆槽A(7.1)的槽壁均开设有一个槽口朝下的装配豁槽A(7.2);每个装配圆槽A(7.1)的槽壁与对应连接方梁(7)的径向梁段的底面之间均贯通开设有一个装配沉孔A(7.3);
每根连接方梁(7)的竖向梁段的下端面均开设有一个装配圆槽B(7.4);每个装配圆槽B(7.4)的槽壁均开设有一个槽口朝外的装配豁槽B(7.5);每个装配圆槽B(7.4)的槽壁与对应连接方梁(7)的竖向梁段的外侧面之间均贯通开设有一个装配沉孔B(7.6);
每根径向弹性梁(8)均包括截面呈圆形的内侧梁段、截面呈圆形的外侧梁段、截面呈方形的中间梁段;
每根径向弹性梁(8)的内侧梁段的侧面均一方面开设有一个槽口朝上的定位键槽A(8.1),另一方面延伸设置有一个定位凸环A(8.2);
每根径向弹性梁(8)的外侧梁段的侧面均开设有一个槽口朝上的装配键槽A(8.3)和一个孔口朝下的装配盲螺孔A(8.4);
每根径向弹性梁(8)的中间梁段的顶、底面均各开设有一个安装方槽A(8.5),且两个安装方槽A(8.5)为一对;每个安装方槽A(8.5)均为台阶槽;每个安装方槽A(8.5)的粗段内均嵌设有一个薄膜应变传感器A;四对薄膜应变传感器A通过导线共同连接构成惠斯通电桥电路A;
每根径向弹性梁(8)的中间梁段的两个侧面均各开设有一个安装方槽B(8.6),且两个安装方槽B(8.6)为一对;每个安装方槽B(8.6)均为台阶槽;每个安装方槽B(8.6)的粗段内均嵌设有一个薄膜应变传感器B;四对薄膜应变传感器B通过导线共同连接构成惠斯通电桥电路B;
四根径向弹性梁(8)的内侧梁段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四个定位圆孔(1.4)的细段内,且四个定位键槽A(8.1)与四个定位豁槽A(1.5)一一对接,四个定位凸环A(8.2)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四个定位圆孔(1.4)的粗段内;
四根径向弹性梁(8)的外侧梁段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四个装配圆槽A(7.1)内,且四个装配键槽A(8.3)与四个装配豁槽A(7.2)一一对接,四个装配盲螺孔A(8.4)与四个装配沉孔A(7.3)一一对接;
四个定位平键A(9)一一对应地同时嵌设于四个定位豁槽A(1.5)和四个定位键槽A(8.1)内;
每个圆形法兰盘(10)的端面均贯通开设有一个法兰孔A(10.1)和三个沿周向等距排列的定位沉孔A(10.2),且三个定位沉孔A(10.2)为一组;
四个圆形法兰盘(10)通过四个法兰孔A(10.1)一一对应地固定装配于四根径向弹性梁(8)的内侧梁段的侧面;四个圆形法兰盘(10)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四个连接圆槽(1.3)内,且四组定位沉孔A(10.2)与四组定位盲螺孔A(1.6)一一对接;
每组定位螺钉A(11)均包括三个定位螺钉A(11);
四组定位螺钉A(11)一一对应地贯穿四组定位沉孔A(10.2),且四组定位螺钉A(11)的尾端一一对应地旋拧于四组定位盲螺孔A(1.6)内;
四个装配平键A(12)一一对应地同时嵌设于四个装配豁槽A(7.2)和四个装配键槽A(8.3)内;
四个装配螺钉A(13)一一对应地贯穿四个装配沉孔A(7.3),且四个装配螺钉A(13)的尾端一一对应地旋拧于四个装配盲螺孔A(8.4)内;
每根竖向弹性梁(14)均包括截面呈圆形的下侧梁段、截面呈圆形的上侧梁段、截面呈方形的中间梁段;
每根竖向弹性梁(14)的下侧梁段的侧面均一方面开设有一个槽口朝内的定位键槽B(14.1),另一方面延伸设置有一个定位凸环B(14.2);
每根竖向弹性梁(14)的上侧梁段的侧面均开设有一个槽口朝内的装配键槽B(14.3)和一个孔口朝外的装配盲螺孔B(14.4);
每根竖向弹性梁(14)的中间梁段的内、外侧面均各开设有一个安装方槽C(14.5),且两个安装方槽C(14.5)为一对;每个安装方槽C(14.5)均为台阶槽;每个安装方槽C(14.5)的粗段内均嵌设有一个薄膜应变传感器C;四对薄膜应变传感器C通过导线共同连接构成惠斯通电桥电路C;
四根竖向弹性梁(14)的下侧梁段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四个定位圆槽(4.4)的细段内,且四个定位键槽B(14.1)与四个定位豁槽B(4.5)一一对接,四个定位凸环B(14.2)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四个定位圆槽(4.4)的粗段内;
四根竖向弹性梁(14)的上侧梁段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四个装配圆槽B(7.4)内,且四个装配键槽B(14.3)与四个装配豁槽B(7.5)一一对接,四个装配盲螺孔B(14.4)与四个装配沉孔B(7.6)一一对接;
四个定位平键B(15)一一对应地同时嵌设于四个定位豁槽B(4.5)和四个定位键槽B(14.1)内;
每个方形法兰盘(16)的端面均贯通开设有一个法兰孔B(16.1)、一对呈对角排列的定位沉孔B(16.2)、一对呈对角排列的定位销孔(16.3);
四个方形法兰盘(16)通过四个法兰孔B(16.1)一一对应地固定装配于四根竖向弹性梁(14)的下侧梁段的侧面;四个方形法兰盘(16)一一对应地嵌设于四个连接方槽(4.3)内,且四对定位沉孔B(16.2)与四对定位盲螺孔B(4.6)一一对接,四对定位销孔(16.3)与四对定位销槽(4.7)一一对接;
四对定位螺钉B(17)一一对应地贯穿四对定位沉孔B(16.2),且四对定位螺钉B(17)的尾端一一对应地旋拧于四对定位盲螺孔B(4.6)内;
四对定位销(18)一一对应地同时贯穿四对定位销槽(4.7)和四对定位销孔(16.3);
四个装配平键B(19)一一对应地同时嵌设于四个装配豁槽B(7.5)和四个装配键槽B(14.3)内;
四个装配螺钉B(20)一一对应地贯穿四个装配沉孔B(7.6),且四个装配螺钉B(20)的尾端一一对应地旋拧于四个装配盲螺孔B(14.4)内;
四个抱箍A(21)一一对应地箍设于四根径向弹性梁(8)的中间梁段,且四个抱箍A(21)一一对应地同时紧压四对薄膜应变传感器A的内端和四对薄膜应变传感器B的内端;
四个抱箍B(22)一一对应地箍设于四根径向弹性梁(8)的中间梁段,且四个抱箍B(22)一一对应地同时紧压四对薄膜应变传感器A的外端和四对薄膜应变传感器B的外端;
四个抱箍C(23)一一对应地箍设于每根竖向弹性梁(14)的中间梁段,且四个抱箍C(23)一一对应地同时紧压四对薄膜应变传感器C的下端;
四个抱箍D(24)一一对应地箍设于每根竖向弹性梁(14)的中间梁段,且四个抱箍D(24)一一对应地同时紧压四对薄膜应变传感器C的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2936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木门的面板压合设备
- 下一篇:一种植物油生产废水处理及皂角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