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融合开采信息与地质信息的煤矿微震区域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25337.1 | 申请日: | 2023-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56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曹安业;杨旭;张远哲;李森;汪子琨;王常彬;林宇涵;牛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50 | 分类号: | G01V1/50;G01V1/28;G01V1/30 |
代理公司: | 徐州苏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43 | 代理人: | 张旭 |
地址: | 221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开采 信息 地质 煤矿 震区 定位 方法 | ||
一种融合开采信息与地质信息的煤矿微震区域定位方法,台站安装在有微震风险的采煤工作面四周,台站将采集到的原始微震数据传至上位机,上位机对原始微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构建微震波形数据集,对上述处理过的微震波形数据进行标记,确定每次微震的震源位置,然后将收集的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根据微震波形的特征设计微震波形区域定位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在区域定位模型的最后添加全连接层,由全连接层的输出确定概率最大的前两类微震震源区域;利用相对距离定位算法对概率最大的前三个区域进行比较,确定最终结果。本发明使用相对距离定位的方法来辅助定位,提高微震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减少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震区域定位方法,具体是一种融合开采信息与地质信息的煤矿微震区域定位方法,属于井下微震定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快速增加以及地质、采矿条件的日趋复杂,冲击地压灾害形式日渐严峻,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由于冲击地压具有突发性、瞬时震动性和巨大破坏性等特征,所以事先难以预料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程度。冲击地压危害程度大,影响面广,一旦发生,极易引起其他连锁事故,如瓦斯异常涌出、煤与瓦斯突出、突水和瓦斯爆炸等,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然而冲击地压发生的时间、地点、区域、震源等的复杂多样性和冲击地压的突发性,使得定位工作极为困难复杂,成为急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目前在使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微震波形定位时,可能会出现定位不准的情况,传统的微震定位使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微震波形定位,该方法常常受到矿山地质条件复杂和台站部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导致定位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融合开采信息与地质信息的煤矿微震区域定位方法,该方法使用相对距离定位的方法来辅助定位,可以降低由于地质条件、微震波传播路径和台站部署方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微震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减少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融合开采信息与地质信息的煤矿微震区域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矿震数据采集:在采煤工作面四周安装台站ti,i=(1,2,3,4),对应台站的微震传感器将采集到的采煤工作面开采信息的原始微震数据传至地面控制室的上位机,原始微震数据包括微震数据的波形数据、发生时间、能量大小、震源坐标,由上位机对原始微震数据进行微震数据处理;
步骤2、微震波形数据处理:微震波形数据处理方法包括预处理、时频分析,预处理包括滤波、去噪等操作;时频分析包括利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方法,对微震波形数据进行时频分析,以分离出有效信息;
步骤3、微震波形数据构建:构建微震波形数据集,要先对步骤2处理过的微震波形数据进行标记,确定每次微震的震源位置,将确定好的微震震源位置进行区域划分,共划分10个区域uj,j=(0,1,2,…,9):1.根据井下停采线中间点的实时位置,以其为中心按照150m×150m的范围划分一个正方形区域,并将这块正方形区域平均划分9个子正方形区域,每个子正方形区域的大小为50m×50m,编号为0~8;2.根据采煤工作面的地质信息,在采煤工作面中的断层区域会频发微震事件,所以将断层区域单独划分成一个区域,编号为9;按以上划分的区域编号给已经发生过的微震事件归类位置标签(将不同编号的微震事件放到不同的文件夹中),然后将收集的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比例为8:1:1,用于模型训练和评估;
步骤4、建立微震波形区域定位模型:根据微震波形的特征专门设计了微震波形区域定位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其中包括卷积层、残差连接和批归一化层来提取微震波形数据的高频特征和低频特征,并使用优化器来优化区域定位模型,在区域定位模型的最后添加一个全连接层,这一层的输出为微震震源可能位置区域的概率集合,由全连接层的输出确定概率最大的前两类微震震源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253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