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萼花臂尾轮虫培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98462.8 | 申请日: | 2023-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71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孙诤;唐婉莹;周志刚;朱家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40 | 分类号: | A01K61/40;A01K63/00;A01K63/04;A01K7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智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3 | 代理人: | 吴瑾瑜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萼花臂尾 轮虫 培养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发明领域,公开了一种萼花臂尾轮虫培养装置,能够避免轮虫代谢物对轮虫饵料培养环境的污染,包括装置壳体、套设在装置壳体内部的轮虫培养容器以及诱虫光源,轮虫培养容器具有与饵料培养腔连通的代谢物止过孔,该代谢物止过孔用于止过萼花臂尾轮虫的代谢物,在实施时,向饵料培养腔内倒入富含轮虫饵料的水体,并使得该水体的水位高于轮虫培养容器的底部,从而轮虫饵料通过代谢物止过孔随水流进入轮虫培养容器,然后再向轮虫培养容器中萼花臂尾轮虫进行养殖,从而轮虫能够摄食水体中的轮虫饵料,而轮虫的代谢物则被代谢物止过孔阻挡在轮虫培养容器内,不会进入饵料培养腔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萼花臂尾轮虫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多生活在淡水水域,通过头部纤毛摆动和咀嚼器咀嚼摄食单细胞微藻、酵母等,在一年内大多数时间进行孤雌生殖,繁殖力高,适应性强,是广泛应用于淡水水产养殖中鱼、虾、蟹类幼体的开口饵料。
萼花臂尾轮虫体长100-500μm,在进行大规模培养时,可利用轮虫趋光性,通过打光照射水面等方式聚集轮虫,用滤网打捞收获,萼花臂尾轮虫在水产养殖中常被用作次级饵料生物,可以从微藻等饲料中获得营养强化,提升自身PUFA、维生素等的含量。经过营养强化的萼花臂尾轮虫在实际应用中,可提高鱼、虾、蟹等幼体的存活率,促进幼体生长发育,常用的作为饲料的小球藻,并辅以面包酵母等单细胞酵母为添加剂。
但现有的轮虫养殖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在养殖萼花臂尾轮虫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如卵壳、尸体、食物残渣的大量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会影响轮虫饵料的培养环境。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萼花臂尾轮虫培养装置,能够避免轮虫代谢物对轮虫饵料培养环境的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为:
一种萼花臂尾轮虫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壳体,竖直设置;
轮虫培养容器,套设在装置壳体的内部,并且轮虫培养容器与装置壳体之间形成饵料培养腔;以及诱虫光源,设置在轮虫培养容器的上端的近旁,其中,轮虫培养容器具有与饵料培养腔连通的代谢物止过孔,代谢物止过孔用于止过萼花臂尾轮虫的代谢物。
优选地,本发明还包括曝气管道,与外部气源连通,曝气管道具有位于饵料培养腔底部的曝气口,饵料培养腔用于容纳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为缺刻缘绿藻。
进一步地,装置壳体和轮虫培养容器的上端均开放,曝气管道的数量为四个,竖直且沿装置壳体的周向均匀设置,曝气口位于轮虫培养容器的底部的下方。
优选地,本发明还包括结合架体,可拆卸地设置在装置壳体的上端,并且轮虫培养容器可拆卸地设置在结合架体上。
进一步地,诱虫光源为灯带,沿装置壳体的周面设置在装置壳体的内壁上,并且诱虫光源位于结合架体的下端,与结合架体间隔预定距离。
优选地,轮虫培养容器的底部将饵料培养腔与轮虫培养容器隔离,代谢物止过孔形成于轮虫培养容器的周面。
进一步地,轮虫培养容器的底部为圆板,轮虫培养容器的周面由300目滤网连续围合形成。
优选地,装置壳体为透明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984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