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高产量积累棕榈油酸的菱形藻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82681.7 | 申请日: | 202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42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克利;王仕楷;程晓;陈晔;朱昱蓉;焦宁;刘鑫;彭姣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P7/649;C12P7/6409;A23L33/12;A61K31/201;A61P3/10;A61P3/04;A61P29/00;A61P9/10;C12R1/89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茹 |
地址: | 810000***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高 产量 积累 棕榈 油酸 菱形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产量积累棕榈油酸的菱形藻及其应用。所述菱形藻(Nitzschiasp.)Y3保藏编号为CCTCCM2023030Y3,保藏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所述菱形藻(Nitzschiasp.)Y3在显微镜下观察为单细胞结构,细胞呈纺锤形,两端呈对称结构,长24~31μm,宽6~7μm,细胞以纵向分裂的方式增殖。所述菱形藻(Nitzschiasp.)Y3其脂肪酸组成简单合理,可用于高品质生物柴油的生产;棕榈油酸可占总脂肪酸60~70%,有利于棕榈油酸的提取纯化,可用于生产棕榈油酸相关的保健品、食品、药品等;可利用腌制废水、盐湖或者海水等培养,且具有较好的温度、pH适应能力,可以简单经济的进行培养用于生产棕榈油酸,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高产量积累棕榈油酸的菱形藻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棕榈油酸(C16:1Δ9)是一种重要的ω-7单不饱和脂肪酸,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其在医药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效,它不仅在维持生物体内糖脂代谢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糖尿病、肥胖、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病均呈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患有糖尿病、“三高”等慢性代谢综合征的人口基数庞大,势必会对以棕榈油酸为主的药物产生巨大需求。
棕榈油酸的生产通常是直接从油料作物或其他植物,如沙棘中提取,然而,这一生产工艺面临着原料产量低、农艺性状差、棕榈油酸含量低、分离提取困难等问题,导致原料供应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利用微藻生产棕榈油酸受到广泛关注,微藻具有培养简单、油脂含量高等优点,研究显示部分微藻可以积累高含量的棕榈油酸。例如中国专利CN114196711A公开了一种利用丝状黄藻断殖黄线藻生产棕榈油酸的方法,将藻株在无机盐培养基上培养,再在柱状玻璃光生物反应器上鼓气培养,最后过滤、洗涤,设置初始氮浓度和培养温度再鼓气培养得到藻粉,该法适用于低温(10-20℃))生产棕榈油酸,但过程繁琐且棕榈油酸产量只占其脂肪酸的55%;中国专利CN111349566A公开了一种利用魏氏藻生产ω-7脂肪酸的工艺,该藻用海水培养节约了生产成本,但是其脂肪酸组成复杂,含有9种成分,不利于棕榈油酸提纯,且棕榈油酸产量不高(最高占脂肪酸含量的54.91%);中国专利CN109022508A公开了一种利用真眼点藻纲微藻生产棕榈油酸的方法,该法培养藻株成本较高。
上述方法虽然为棕榈油酸的生产提供了优质的藻种,但是其棕榈油酸含量一般不超过其总脂肪酸含量的55%,且脂肪酸组成较为复杂,不利于棕榈油酸的提取与纯化。具有更高棕榈油酸含量且脂肪酸组成简单的优良藻种亟待进一步挖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株高产量积累棕榈油酸的菱形藻,目的在于积累较高含量的脂肪酸,有利于棕榈油酸的提取纯化,可用于生产棕榈油酸相关的保健品、食品、药品等;此外本发明提供的高产量积累棕榈油酸的菱形藻培养环境经济简单有利于降低棕榈油酸的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高产量积累棕榈油酸的菱形藻,名称为:菱形藻(Nitzschiasp.)Y3,该藻株已于2023年1月5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CTCC M2023030Y3,保藏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
进一步地,上述菱形藻(Nitzschia sp.)Y3,显微镜下观察为单细胞结构,细胞呈纺锤形,两端呈对称结构,长24~31μm,宽6~7μm,细胞以纵向分裂的方式增殖。
进一步地,上述的菱形藻(Nitzschia sp.)Y3,从自然盐湖(水样采集于西藏结则茶卡盐湖,采集时间:2022年5月)中分离得到。
进一步地,采集分离步骤如下:
(1)采集水样,滤膜收集
(2)培养基中培养纯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扬州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826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