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安全节能电梯系统及运行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175767.7 | 申请日: | 2023-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4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 发明(设计)人: | 雷海东;涂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6B5/04 | 分类号: | B66B5/04;B66B5/16;B66B7/00;B66B1/06;B66B1/34;B66B1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代春茹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安全 节能 电梯 系统 运行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安全节能电梯系统及运行方法,包括控制模块、事故监测模块、安全缓冲模块和节能模块,所述事故监测模块设于轿厢上以监测轿厢下行加速度,所述事故监测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安全缓冲模块包括设于轿厢外壁及电梯井内壁的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包括控制电路及激励化合物,以在轿厢下坠时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激励所述激励化合物反应并产生气体,以为所述充气气囊充气;所述节能模块通过判断轿厢当前所在楼层与上行用户及下行用户申请楼层之间的差值大小,确定轿厢最优运行路径;本申请能够在发生电梯轿厢坠落的紧急情况下对轿厢进行减速,从而减轻人员伤亡,达到电梯安全运行以及降低能耗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安全节能电梯系统及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运输设备,轿厢式电梯都安装在电梯井中在电梯井中上下移动以起到运输的目的,但是现在一般的电梯坠落保护装置都是在电梯井内设置缓冲保护装置,却没有在电梯轿厢外部设置能够缓冲的结构,当电梯出现故障坠落情况时,如果不具备缓冲结构的话无法减小轿厢的坠落速度,使得位于电梯轿厢内的被困人员受伤严重;此外,电梯运行时常因轿厢当前所在楼层与上行用户及下行用户申请楼层之间具有不同差值,一般按照用户申请时间的先后顺序运行,导致电梯运行路径能耗高、无法实现智能化运行最优路径的选择。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安全节能电梯系统及运行方法,能够在发生电梯轿厢坠落的紧急情况下对轿厢进行减速,从而减轻人员伤亡,达到电梯安全运行的效果,通过节能模块确定轿厢最优运行路径,降低能耗,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安全节能电梯系统,包括控制模块、事故监测模块、安全缓冲模块和节能模块,所述事故监测模块设于轿厢上以监测轿厢下行加速度,所述事故监测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安全缓冲模块包括设于轿厢外壁及电梯井内壁的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包括控制电路及激励化合物,以在轿厢下坠时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激励所述激励化合物反应并产生气体,以为所述充气气囊充气,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节能模块通过判断轿厢当前所在楼层与上行用户及下行用户申请楼层之间的差值大小,确定轿厢最优运行路径,所述节能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安全节能电梯系统中,所述事故监测模块包括加速度传感器,在轿厢四周的四个外壁面上分别设一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各所述加速度传感器测得不同的加速度值记为:V1、V2、V3、V4,设定各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权参数为K1、K2、K3、K4,对各加速度值求期望:
E=K1×V1+K2×V2+K3×V3+K4×V4
其中,E为轿厢下行加速度,若E值大于预设值时,启动预警,并通过所述控制模块启动所述安全缓冲模块,由所述控制电路激励所述激励化合物反应并产生气体,以为所述充气气囊充气,轿厢外壁及电梯井内壁的充气气囊接触摩擦以实现缓冲减速。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安全节能电梯系统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激励电路和恒温控制电路,所述激励电路的触点置于所述激励化合物中并通过形成高温高压环境以激励所述激励化合物反应并产生气体;所述激励化合物位于恒温套内,所述恒温套与所述恒温控制电路电性连接,以使所述激励化合物处于恒温状态;其中,所述激励电路与所述恒温控制电路相互独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汉大学,未经江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757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入式器件的形成方法
- 下一篇: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