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模组、二次电池包及二次电池模组的组装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161726.2 | 申请日: | 2023-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17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 发明(设计)人: | 陆学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精锐电器五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244 | 分类号: | 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64;H01M50/289;H01M10/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邹敏敏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模组 组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模组、二次电池包及二次电池模组的组装方法。二次电池模组包括沿同一方向依次串接的多个电池和容置所述多个电池的第一管,所述第一管对应各相邻所述电池的相接处向内凹陷形成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电池之间的距离。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模组中,第一管对应各相邻电池的相接处的环形槽相当于限位的部件,可起到紧缩及固定作用,从而阻止电池于第一管中的移动。另外,由于后续会设置环形槽,电池进行安装前,第一管和电池之间的间隔可设置为较宽,以便于电池的安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模组、二次电池包及二次电池模组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传统燃油车逐步被新能源汽车所代替,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其发展尤为迅速。随着电动汽车二次电池包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发展,电动汽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目前电动汽车二次电池包于使用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二次电池包的热管理不佳及内部二次电池模组的结构不紧凑等。
由于二次电池包的使用工况及环境复杂,若不能让二次电池包内的热量迅速传导到二次电池包以外,则会导致二次电池包内的温度越来越高,最终直接影响二次电池包的使用寿命和二次电池包的安全性能。再者,电动汽车使用环境恶劣、使用频率高,而对于搭载的二次电池包及其内部的动力电池要求更加严格、苛刻,其必须保证二次电池包及动力电池内的温场均匀,由于二次电池包对外围防护等级、抗震性能的要求很高,所以现行的技术不足以够达到其要求。因此解决二次电池包的热问题成了各生产厂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为了使二次电池模组紧凑同时满足需求,通常需要将多个电池进行串联,而为了降低其于使用时出现移动而导致损坏等风险,一般会于电池的外部设置固定件,如针对圆柱形电池的套管等。但是套管和电池之间的间隔过小,电池不便于安装,若间隔太大则难以维持的固定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模组、二次电池包及二次电池模组的组装方法,该二次电池模组可实现电池的有效定位固定及电池的安装,有助于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模组,包括沿同一方向依次串接的多个电池和容置所述多个电池的第一管,所述第一管对应各相邻所述电池的相接处向内凹陷形成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电池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模组中,第一管对应各相邻电池的相接处向内凹陷形成环形槽,且环形槽的深度大于第一管与电池之间的距离。故环形槽相当于限位的部件,可起到紧缩及固定作用,从而阻止电池于第一管中的移动。另外,由于后续会设置环形槽,电池进行安装前,第一管和电池之间的间隔可设置为较宽,以便于电池的安装。
作为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环形槽的深度为0.05~2.00mm。
作为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管的外部套设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围合形成环绕所述多个电池的第一通心腔体,所述第一通心腔体内沿平行于所述电池的串接方向通冷却液。第一管和第二管围合形成的第一通心腔体内沿平行于电池的串接方向通冷却液,可对电池的外部进行360°全方位散热,此方式散热均匀,散热效率高,可避免单个电池热量剧增时迅速蔓延到相邻电池而影响整个二次电池包的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述电池为圆柱形电池,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皆为空心圆管。
作为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为同一旋转中心轴。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包括第一盒体、置于所述第一盒体下方的第二盒体和前述的二次电池模组,定义自所述第一盒体至所述第二盒体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盒体和所述第二盒体围合形成多个隔离的第二通心腔体,所述第二通心腔体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各所述第二通心腔体内容置单个所述二次电池模组,所述第二通心腔体的中心轴平行于所述电池的串接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精锐电器五金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精锐电器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617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