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低磁导率不锈钢异型材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96136.6 | 申请日: | 2023-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74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飞;薛白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康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18 | 分类号: | B21B1/18;B21B45/00;B21B37/00;C21D8/12 |
代理公司: | 无锡义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7 | 代理人: | 陈巧云 |
地址: | 214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磁导率 不锈钢 异型 加工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高强度低磁导率不锈钢异型材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对圆线/圆棒进行连续拉拔,总减面率控制在5‑22%范围内;S2:在轧制前对圆线/圆棒进行固溶处理,在炉内连续加热,炉温800±10℃,速度0.5±0.1m/min,在炉时间18min,炉管内充氩气,充气总流量60~100NL/min,氧含量<0.5%;S3:对圆线/圆棒进行两对辊平轧形成扁线/扁料,减面率控制在5‑12%范围内;S4:对扁线/扁料四辊平轧收边,减面率控制在3‑6%范围内;S5:对扁线/扁料四辊平轧减厚,减面率控制在3‑10%范围内;S6:对扁线/扁料进行四辊成型冷轧,形成最终成品;通过在轧制前的固溶处理,这样可以使圆线/圆棒硬化均匀,同时可以消除圆线/圆棒的磁性,软态的圆线/圆棒便于后续的压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异型材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强度低磁导率不锈钢异型材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高强度低磁导率棒线材加工通过采用多道拉丝及高温去磁等工艺提高表面硬度,降低磁导率,主要工艺步骤通过连续光亮热处理去磁,得到超低磁导率母材;进行皮膜处理、烘干,同时涂覆消磁涂层,然后在线烘干炉烘干;多道次拉拔形成相应直径的棒材;采用箱式热处理炉进行淬火时效处理,半成品在矫直机矫直、在无芯磨床上研磨,生产出成品;如果直接采用此工艺制作高强度扁线时,由于是圆线/圆棒进行连续拉拔成扁线/扁料,多道次的直接拉拔将会使棒线材表面非均匀变形,会导致在扁线/扁料截面上的硬度会有差异,因此在加工高强度低磁导率异形材时,如何保证圆线/圆棒表面均匀变形是加工高强度低磁导率异型材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高强度低磁导率不锈钢异型材加工工艺,通过合理的工艺步骤及控制每道次的减面率,使圆线/圆棒均匀变形得到高强度低磁导率异型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高强度低磁导率不锈钢异型材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圆线/圆棒进行连续拉拔,总减面率控制在5-22%范围内;
S2:在轧制前对圆线/圆棒进行固溶处理,在炉内连续加热,炉温800±10℃,速度0.5±0.1m/min,在炉时间18min,炉管内充氩气,充气总流量60~100NL/min,氧含量<0.5%;
S3:对圆线/圆棒进行两对辊平轧形成扁线/扁料,减面率控制在5-12%范围内;
S4:对扁线/扁料四辊平轧收边,减面率控制在3-6%范围内;
S5:对扁线/扁料四辊平轧减厚,减面率控制在3-10%范围内;
S6:对扁线/扁料进行四辊成型冷轧,形成最终成品。
在最终的轧制前对圆线/圆棒经过彻底的固溶,使硬化的圆线/圆棒为软态(退火态),这样可以使圆线/圆棒硬化均匀,同时可以消除圆线/圆棒的磁性,软态的圆线/圆棒便于后续的压扁,然后对圆线/圆棒经过两辊轧机轧制为扁线/扁料(自由轧制),通过对辊轧制进行轧扁,对扁线/扁料四辊收边,控制最小收边量,使减面率控制在3-6%范围内,确保四个圆角在目标范围内,即可以使截面变形以及表面强化,又可以防止过渡收边引起不均匀形变,后续轧制,厚度变薄,宽度仅确保侧边及圆弧外形满足外形要求,扁线/扁料再次收边,控制最小收边量,使减面率控制在3-10%范围内,确保四个圆角在目标范围内,即可以使截面变形以及表面强化,又可以防止过渡收边引起不均匀形变,最终轧制时采用拉拔或精密轧制获得成品尺寸;通过在轧硬前彻底固溶退火,在整个变形中遵循上下变形,边部变形仅为了保证外形的需要;而且可以使硬化从中间向四周延伸,使圆线/圆棒均匀变形得到高强度低磁导率异型材;
为了可以使截面变形以及表面强化,又可以防止过渡收边引起不均匀形变,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在S5步骤后,依次重复步骤S4和S5:对扁线/扁料四辊平轧收边,减面率控制在3-6%范围内;对扁线/扁料四辊平轧减厚,减面率控制在3-10%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康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康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961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