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尘上料的固液混合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060697.0 | 申请日: | 2023-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20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湛;杨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领航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F33/70 | 分类号: | B01F33/70;B01F23/53;B01F35/71;B01F35/00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奥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24 | 代理人: | 罗应辉 |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尘上料 混合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尘上料的固液混合装置,包括罐体、入粉模组和搅拌模组,所述罐体为密闭罐体,所述搅拌装置与罐体连接并用于对混合腔内物料进行搅拌操作,所述罐体的上端设有真空口,所述入粉模组安装在罐体上,所述入粉模组的一端位于罐体外用于吸取固体待混合物,所述入粉模组的另一端伸入罐体并位于液面下方。本发明通过将固体待混合物的出料位置设置在液面下,并通过对入粉模组的出粉端位置进行限制,通过在真空度和搅拌模组的协同作用下能真正实现无尘混合,不仅能使固体全部进行有效、均匀的混合,还能有效避免扬尘现象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无尘上料的固液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固液混合生产活动中固体粉料的常用加入方法有人工投料、机械投料、真空上料和固液虹吸混合泵上料。其中人工投料和机械投料等方法不能控制粉体的扬尘问题,会对环境和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生产效率慢,产量低。现有的真空上料技术采用真空吸料到搅拌釜上方,再由重力加入搅拌釜,为了控制釜外扬尘问题,真空吸料需要加入过滤装置来截留粉尘,然而过滤装置目数越高就越容易堵塞,即便加入反吹去堵功能,在实际使用中的上料效率和扬尘控制仍不能兼得。因此传统的真空上料混合装置还是不能有效控制扬尘的问题,不能保护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尘上料的固液混合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尘上料的固液混合装置,包括罐体、入粉模组和搅拌模组,所述罐体为密闭罐体,所述罐体内设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用于装载固体和液体,所述搅拌装置与罐体连接并用于对混合腔内物料进行搅拌操作,所述罐体的上端设有真空口,所述入粉模组安装在罐体上,所述入粉模组的一端位于罐体外用于吸取固体待混合物,所述入粉模组的另一端伸入罐体并位于液面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模组包括搅拌驱动件和搅拌杆,所述搅拌驱动件安装在罐体上端,所述搅拌驱动件与搅拌杆驱动连接,所述搅拌杆伸入至混合腔内的液面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入粉模组伸入液面的开口端在竖直方向上与混合腔底部的距离不低于20mm。
进一步的,所述入粉模组伸入液面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与混合腔底部的距离为50mm。
进一步的,所述入粉模组位于罐体外侧一端的直径不大于76mm。
进一步的,所述入粉模组位于罐体外侧一端的直径为25mm。
进一步的,所述入粉模组包括第一吸粉管和第二吸粉管,所述第一吸粉管安装在罐体上用于吸取固体待混合物,所述第二吸粉管与第一吸粉管相连通且第二吸粉管的出料端伸入至液面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粉管安装在罐体外,所述第二吸粉管安装在混合腔内并与第一吸粉管在罐体顶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吸粉管的下端位于液面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粉管安装在罐体外,所述第二吸粉管安装在混合腔内并与第一吸粉管在罐体侧壁上相连通,所述第二吸粉管的下端位于液面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入粉模组固定安装在罐体侧端,所述入粉模组的一端伸入至混合腔内并位于液面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腔内真空度为-0.01MPa至-0.02MPa。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固体待混合物的出料位置设置在液面下,并通过对入粉模组的出粉端位置进行限制,通过在真空度和搅拌模组的协同作用下能真正实现无尘混合,不仅能使固体全部进行有效、均匀的混合,还能有效避免扬尘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领航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东莞领航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606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