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水力自然流动的漂污物自动拦截输送清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60106.X | 申请日: | 202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04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郭佳;康文博;郭红民;赵春菊;康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E02B15/06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高阳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水力 自然 流动 污物 自动 拦截 输送 清理 方法 | ||
一种利用水力自然流动的漂污物自动拦截输送清理方法,步骤为:将所有漂污物拦截输送清理单元的弧型拦输漂槽的进水开口朝向水流上游侧,且保证弧型拦输漂槽漂浮在水面上,水平面位于进水开口内;上游水流及漂污物随水流带入弧型拦输漂槽内,水流自由经过弧型拦输漂槽,而漂污物则被拦截在弧型拦输漂槽内;弧型拦输漂槽内的漂污物达到一定累积量后,启动设置在浮箱中的电机,带动弧型拦输漂槽转动,当转动到弧型拦输漂槽开口向上时电机停止转动;待端头闸阀端部的漂污物全部进入漂污物收集室后,利用卷扬机提起漂污物过滤网兜,将漂污物打捞处理。本发明不需要设置其他的输送装置,简化了输送原理,减小了漂浮索的受力。
本发明是针对“利用水力自然流动的漂污物自动拦截输送清理装置及方法”(申请号:2021113492432;申请日:2021年11月15日)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清洁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水力自然流动的漂污物自动拦截输送清理方法。
背景技术
漂污物是指漂浮在河流水面上的固体漂浮物。主要由杂草、树叶、树枝等自然物和塑料泡沫、塑料袋、塑料瓶等生活抛弃物(垃圾)构成。若任其在河流泛滥,既污染环境、影响河流的景观,还会影响电站或航运的正常运行,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灾难。
对于漂污物的清理,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人工打捞清理。存在效率低、费用高、不安全,危险区域无动清理等问题;②漂船打捞清理。仍存在费用高、效率较低、局部及水流危险区域无法靠近清理的缺陷;③向下游直接排(放)漂污物。漂污物仍会影响下游的河流、水库、水利枢纽。
中国专利文献CN 109183747 A公开了“一种漂污物拦截输送清理系统”,采用蛟龙机构作为垃圾运输组件,其缺点在于:
1、蛟龙机构会增加漂浮索的阻力,水的通过性差,尤其是在跨度较大的水域,漂浮索很容易被折断;
2、漂浮索一般为柔性材质,蛟龙机构传动阻力大;如果漂浮索和蛟龙机构均采用刚性材质,在水流的冲击下,漂浮索会发生形变,蛟龙机构很容易卡死。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利用水力自然流动的漂污物自动拦截输送清理方法,利用弧型拦输漂槽拦截水面上的漂污物,当需要清理弧型拦输漂槽内的漂污物时,转动弧型拦输漂槽,使进水开口朝上,打开端头闸阀,利用水流的自然流动将漂污物带入漂污物收集室内,不需要设置其他的输送装置,简化了输送原理,减小了漂浮索的受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利用水力自然流动的漂污物自动拦截输送清理方法,采用了一种利用水力自然流动的漂污物自动拦截输送清理装置,该装置包括漂污物拦截输送清理单元、端头闸阀、漂污物收集室、卷扬机和漂污物过滤网兜;其中漂污物拦截输送清理单元包括弧型拦输漂槽、过水孔、浮箱、电机、伞形齿轮、传动杆和齿轮;
清理方法如下:
步骤一:拦截过程:将所有漂污物拦截输送清理单元的弧型拦输漂槽的进水开口朝向水流上游侧,且保证弧型拦输漂槽漂浮在水面上,水平面位于进水开口内;上游水流及漂污物随水流带入弧型拦输漂槽内,由于弧型拦输漂槽设有过水孔,水流自由经过弧型拦输漂槽,而漂污物则被拦截在弧型拦输漂槽内;
步骤二:输移过程:弧型拦输漂槽内的漂污物达到一定累积量后,启动设置在浮箱中的电机,电机通过伞形齿轮带动传动杆及齿轮转动,齿轮与弧型拦输漂槽外壁的弧型齿条啮合传动,进而带动弧型拦输漂槽转动,当转动到弧型拦输漂槽开口向上时电机停止转动;
保证漂污物收集室为无水状态或者漂污物收集室内的水位低于河面水位的前提下,打开弧型拦输漂槽端部的端头闸阀,弧型拦输漂槽内的水流向其端头流动,同时过水孔向弧型拦输漂槽内连续补水,使得水流伴随漂污物沿着弧型拦输漂槽内向端头闸阀处连续流动,当弧型拦输漂槽内漂污物全部输送完毕后,关闭端头闸阀,启动电机使弧型拦输漂槽转动,当弧型拦输漂槽开口恢复转向上游时,电机停止工作,至此完成一次输移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601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