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转式沥青乳化混合生产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050017.7 | 申请日: | 2023-0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88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克非;蒋康;李永强;李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F33/83 | 分类号: | B01F33/83;B01F27/90;B01F27/92;B01F27/192;B01F27/2322;B01F27/73;B01F33/82;B01F35/75;B01F101/38 |
| 代理公司: | 长沙智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7 | 代理人: | 徐雄 |
| 地址: | 410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转 沥青 乳化 混合 生产 设备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自转式沥青乳化混合生产设备,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外罐内可旋转的内罐,内罐内设置有与其旋转方向相反的搅拌轴;内罐外壁上分布有第二搅拌叶;外罐和内罐底部通过阀门开关连接乳化罐;乳化罐内设置有隔板,隔板中心设置有过料孔;乳化罐中心设置有旋转轴,旋转轴穿过过料孔与搅拌轴连接;旋转轴上设置有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第一盘体位于隔板上方,第二盘体位于隔板下方;第一盘体和隔板之间形成碰撞混合机构;第二盘体和隔板之间形成研磨面。本发明能对沥青进行更加高效的搅拌,加热均匀性更好,同时实现沥青与皂液的混合乳化一体式加工,相对于传统的沥青乳化加工,沥青与皂液混合度更高,乳化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转式沥青乳化混合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乳化沥青是由沥青和乳化皂液按比例混合后再通过机械高速搅拌以使沥青以细小微粒分散于乳化皂液中,生成的水包油或油包水的产物。现有的沥青乳化加工,需要采用多套加工设备组合成生产线来实现生产,不但成本高,而且占地面积大,无法用于建筑施工过程中沥青的临时乳化加工。
现有的沥青乳化过程主要是在乳化机内完成,乳化机包括罐体以及与控制系统连接的搅拌、控温、加热等装置,通过加热装置为乳化机提供连续不断的热能,并在控温装置的辅助下使沥青在乳化生产中的温度保持稳定,再通过搅拌装置等对罐体内的沥青和乳化皂液进行搅拌等操纵完成乳化沥青的加工。在实际乳化前,需要将沥青加热到一定温度以使沥青热熔为液体且在乳化前需一直保持沥青的高温状态,以避免因温度过低导致沥青粘度过大、流动困难等影响乳化沥青的质量。为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减少等待沥青熔化的时间,在乳化过程中需持续用高温加热待使用的沥青以使其维持在液体状态,以保证乳化机再完成一次乳化作业后,马上有足够的沥青可以添加到乳化机内以进行再次的乳化作业。这样会耗费大量的能源用于对沥青进行高温加热,增加了制备成本;同时,长时间高温加热状态下沥青会产生大量沥青烟且极易老化,造成环境污染与使用性能下降。
申请人于2019年9月11日申请了专利号为CN201910858200.3的发明专利,公布了一种乳化沥青混合生产设备,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下端设置有支撑脚和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出料阀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进料阀门,所述壳体内竖直设置有内罐和搅拌杆,所述搅拌杆与壳体内壁上的轴承座连接,所述搅拌杆一端穿过壳体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搅拌杆上设置有主搅拌叶;所述内罐上下两端开放且内罐上端伸出于壳体上端,所述内罐下端开口处设置有下料阀门,所述内罐内设置有可旋转的螺杆,所述螺杆通过连接轴承与连杆一端连接,所述连杆另一端设置在内罐内壁上。该发明能够减少将沥青保持在液体状态下的能源使用量。
上述专利虽然解决了能源使用量问题,但是仅实现了皂液与沥青的简单混合,没有解决目前乳化沥青加工复杂,混合度低,乳化度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转式沥青乳化混合生产设备,它能对沥青和皂液进行更加高效的搅拌混合,受热均匀性更好,同时实现沥青与皂液的混合乳化一体式加工,相对于传统的沥青乳化加工,本发明体积小,耗能低,沥青与皂液混合度更高,乳化效果更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转式沥青乳化混合生产设备,包括设置在外罐内可旋转的内罐,所述内罐内设置有与其旋转方向相反的搅拌轴;所述内罐外壁上分布有第二搅拌叶;所述外罐和内罐底部通过阀门开关连接乳化罐;所述乳化罐内设置有隔板,隔板中心设置有过料孔;所述乳化罐中心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穿过过料孔与搅拌轴连接;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第一盘体位于隔板上方,第二盘体位于隔板下方;所述第一盘体和隔板之间形成碰撞混合机构;所述第二盘体和隔板之间形成研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500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