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出极片及电池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11260.8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86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曾信;陈思恩;余凯勤;王伟;徐守江;冯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0 | 分类号: | H01M50/20;H01M50/531;H01M50/209;H01M50/24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臧静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出 电池 模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出极片及电池模组,输出极片包括第一金属片;第一金属片包括沿第一方向相继分布的第一区及第二区;第一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上相继分布并相互连接的第一过流部及第二过流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且第二区通过第一过流部连接于第一区;其中,第一过流部上设置有沿其自身的厚度方向进深的通孔,通孔沿第一方向的投影在第二方向上不超过第二区沿第一方向的投影,第一金属片在通孔处形成有最小过流截面,以使流经第一金属片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最小过流截面预先熔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输出极片,能够满足电能的输出与输入要求,且能够在模组级别上保证电池系统的安全性。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1810636713.5(分案:202010617334.9),申请日为2018年06月20日,申请人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名称为“输出极片及电池模组”的发明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出极片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车市场及技术发展备受瞩目,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可靠地保证整车安全运行与高性价比两方面越来越成为电动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词。而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整车上与这两方面最为直接关联的总成,所以解决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问题与低成本问题是目前的核心挑战。
现有技术中,解决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问题与低成本问题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种为在电池包系统主回路上设计有一个总保险用于对整个电池系统回路进行防过载及整包外短保护。另外一种则是对于方壳单体电池,在单体电池级别内部也有保险结构保证单体电池级别的外短与过充安全。
上述两种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问题与低成本问题,但也存在相应的弊端,主要原因是在模组级别没有相应的保险结构来保证模组级别的外短安全防护。当模组在组装制造工序、电池包总装工序、后期维护阶段时,一旦因人为失误造成模组级别外短路或者当整车在运行过程中因内部模组间线束磨破或者整车碰撞挤压后导致的模组级别外短路时,这两方面的模组级别外短路都是电池包系统主回路上设计的总保险部件所不能覆盖解决的,尤其对于软包模组,因为软包单体电池内由于结构空间布置的原因无法像方壳单体电池一样能在单体电池级别设计保险结构,所以软包单体电池形成的模组一旦外短路将导致模组内所有单体电池均无任何熔断保护,极易导致模组内的单体电池热失控甚至爆炸等剧烈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输出极片,该输出极片能够满足电能的输出与输入要求,且能够在模组级别上保证电池系统的安全性。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输出极片,能够用于电池模组,输出极片包括第一金属片;第一金属片包括沿第一方向相继分布的第一区及第二区,第一方向为第一金属片的宽度方向;第一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上相继分布并相互连接的第一过流部及第二过流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二区通过第一过流部连接于第一区;其中,第一过流部上设置有沿其自身的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通孔沿第一方向的投影落在第二区内,第一金属片在通孔处形成有最小过流截面,最小过流截面与第一区在厚度方向上的上表面相交的交线为第一连接线,第一过流部与第二过流部相连接的接合面在上表面的正投影为第二连接线,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相交,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之间的夹角为M,其中,0°M45°,第二区在第二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区在第二方向上的延伸长度,第二区连接到电池单体的电极引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区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及第二边缘,第二过流部上设置有由第一边缘起始向第二边缘方向凹陷形成的缺口,第二区连接于第一边缘并与第一区相交设置,围合形成缺口的侧壁至少部分与第二区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面平齐。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连接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点a和第二端点b,第一端点a位于缺口的侧壁,第二端点b位于第二边缘,第一连接线途经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112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RBC2抗体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模块化智能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