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麻二酚半抗原、人工抗原以及单克隆抗体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01926.1 | 申请日: | 2023-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41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凤忠;孙玉凤;范蓓;祝冬;佟立涛;孙晶;卢聪;白亚娟;李敏敏;李春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69/40 | 分类号: | C07C69/40;C07C67/08;C07K14/765;C07K16/44;G01N33/53;G01N33/577 |
代理公司: | 北京领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90 | 代理人: | 张丹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麻 半抗原 人工 抗原 以及 单克隆抗体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麻二酚半抗原、人工抗原、抗体及和应用,在保留大麻二酚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引入连接臂和用于偶联大分子的活性基团获得半抗原;通过活化酯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人工抗原,偶联比达12,再以人工抗原免疫动物制备获得针对大麻二酚的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单克隆抗体,基于该抗体所建立的检测大麻二酚的免疫分析方法,其ICsubgt;50/subgt;为87.43ng/mL,最低检测限为28.97ng/mL,线性范围为28.97ng/mL~443.97ng/ml,灵敏度高;在其同分异构体△‑9THC达到800ng/mL时,依然没有交叉反应,因此特异性高,可用于大麻二酚的免疫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麻二酚半抗原、人工抗原、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是一种非精神活性大麻素,存在于工业大麻中,不具有成瘾性。现代药理学证明,大麻二酚具有诸如抗癫痫、抗焦虑、镇静等多种药理学活性,表明大麻二酚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活性天然产物。在工业大麻的种植及加工过程中,CBD不断累积和代谢。CBD化学性质不稳定,现有研究表明,CBD在酸性条件下可转化为成瘾性物质四氢大麻酚(Michal P.Dybowski,Andrzej L.Dawidowicz,Rafal Typek,MichalRombel.Conversion of cannabidiol(CBD)toΔ9-tetrahydrocannabinol(Δ9-THC)during protein precipitations prior to plasma samples analysis bychromatography–Troubles with reliable CBD quantitation when acidicprecipitation agents are applied.Talanta,2020,220:121390),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开发快速准确的大麻二酚检测手段和方法对于指导工业大麻种植及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分析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反应的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对仪器要求及成本低等优点。大麻二酚属于分子量小于1000的小分子化合物,本身不具备反应性和免疫原性,为了实现大麻二酚的免疫检测,不仅需要合成具备高效价的大麻二酚抗原,而且还需要筛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大麻二酚单克隆抗体,但是目前鲜见大麻二酚单克隆抗体的相关报道,对于技术人员来说高效价的大麻二酚抗原的设计仍是难点。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的缺陷,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用于大麻二酚检测的半抗原和人工抗原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半抗原在保留大麻二酚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引入连接臂和用于偶联大分子的活性基团,本发明通过活化酯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人工抗原,利用该大麻二酚完全抗原制备的抗大麻二酚抗体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并且与△-9THC无交叉反应,可以用于制备检测大麻二酚的试剂或试剂盒,建立大麻二酚免疫学检测方法,实现大麻二酚的准确检测。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麻二酚半抗原,其分子结构式如式I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式I所示大麻二酚半抗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大麻二酚与丁二酸酐反应,得到大麻二酚半抗原。
作为优选,大麻二酚与丁二酸酐反应的溶剂为中性或弱碱性溶剂,反应的温度为40~70℃,反应的时间为10~28h。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大麻二酚与丁二酸酐反应的溶剂为吡啶。
作为优选,大麻二酚与丁二酸酐的质量比为(1:2~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大麻二酚人工抗原,其分子结构式如式Ⅱ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019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