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止回型闸阀有效
申请号: | 202223611863.1 | 申请日: | 2022-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9082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张清;张显锋;陈向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正阀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18 | 分类号: | F16K15/18;F16K3/12;F16K15/03;F16K27/04;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陈学晓 |
地址: | 323908 浙江省丽***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止回型 闸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止回型闸阀,解决泥沙堆积阀体内难以取出的问题。包括有连体阀体、闸板以及止回阀板,连体阀体包括有进口段、出口段以及进口段和出口段之间的连接段,闸板、止回阀板分别位于进口段和连接段、连接段和出口段之间,连接段的底部开设有收集孔,收集孔的下方安装有沉积箱,沉积箱内具有沉积腔,收集孔位于沉积腔的腔口处。在介质输送经过收集孔时,泥沙会沉积至沉积腔内,尤其是在闸板和止回阀板关闭的情况,沉积效果更佳,充分利用了阀门截断及止回的功能,如此,将堆积在管道内的泥沙收集,减少泥沙对阀门的损坏,延长了阀门的使用寿命,使用安全可靠,适用于含泥沙介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领域,尤其是一种止回型闸阀。
背景技术
在现在管路设计中,需要在管路中设置阀门以控制流体的通断,大部门管路中还需要设置止回阀,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同时在管路中设置一个闸阀和一个止回阀,由于连接端的增加,管道安装变得麻烦,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增加管道接缝处断裂泄漏等风险,因此,有些厂家设计了一体式的止回型闸阀。例如现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216789280U)一种带止回功能的闸阀,其记载了在闸板上升打开能使介质流入阀体内而同步打开止回阀芯;当闸板下降关闭能使止回阀芯同步关闭而阻挡介质回流。显然,这种止回结构可独立配置在闸阀出口端,从而直接匹配传统闸阀使其增加止回功能。
这种结构闸阀若使用在泥浆、具有沙粒的介质输送中,泥沙会在阀体内堆积,最终影响阀门的运作,而闸阀为整体式而不可拆卸,因而无法将阀体中堆积的泥沙卸下,造成使用寿命短、使用成本较高等问题。而且,厂家未能更好的利用其截断和止回的功能,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止回型闸阀,解决泥沙堆积阀体内难以取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有连体阀体、闸板以及止回阀板,连体阀体包括有进口段、出口段以及进口段和出口段之间的连接段,闸板、止回阀板分别位于进口段和连接段、连接段和出口段之间,连接段的底部开设有收集孔,收集孔的下方安装有沉积箱,沉积箱内具有沉积腔,收集孔位于沉积腔的腔口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介质输送经过收集孔时,泥沙会沉积至沉积腔内,尤其是在闸板和止回阀板关闭的情况,沉积效果更佳,充分利用了阀门截断及止回的功能,如此,将堆积在管道内的泥沙收集,减少泥沙对阀门的损坏,延长了阀门的使用寿命,使用安全可靠,适用于含泥沙介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连体阀体内形成一阀腔,阀腔位于闸板的外侧,阀腔的底部开设有流通孔,流通孔还与沉积腔相贯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阀腔内堆积的泥沙可从流通孔中流至沉积腔内收集,保护了闸板处的密封结构,提升阀门的保护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设置:沉积箱的底部螺纹安装有可启闭沉积腔的螺塞。
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开启螺塞可清理沉积腔内的泥沙,便于在线清理,提高清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沉积腔内固定安装有盖板,盖板靠近于收集孔且基本覆盖收集孔的上游一侧,盖板自靠近上游一侧的收集孔处向下往沉积腔的腔底倾斜。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倾斜的盖板既能减少收集的泥沙上扬脱离沉积腔,又能避免阻挡连接段内介质落入沉积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流通孔的孔径往沉积腔方向逐渐增大。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流通孔内泥沙通行更加顺畅,减少堵塞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沉积箱通过若干螺栓螺接于连体阀体上。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便于拆装沉积箱,方便在线维护。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正阀门有限公司,未经凯正阀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6118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