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飞行器尾翼有效
申请号: | 202223406558.9 | 申请日: | 2022-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9215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黄缨淇;李康宝;张通;杨小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U30/40 | 分类号: | B64U30/4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静 |
地址: | 5105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行器 尾翼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飞行器尾翼,包括安装杆和连杆,所述安装杆的第一连接端用于连接飞行器,所述安装杆的第二连接端同轴连有上框架杆,所述安装杆上可移动地套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设有套接在所述安装杆上的弹簧,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柔性连接有下框架杆,所述下框架杆上可以移动地套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上框架杆上固设有第三连接件,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及所述第三连接件。本实用新型通过柔性连接、弹簧与垂直尾翼的形变吸收落地时地面的冲击产生的能量,提高了尾翼在着陆时的安全与稳定性,避免了飞行器着陆时相应杆件出现大角度弯曲以至断裂损毁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飞行器尾翼。
背景技术
尾翼是无人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装在飞行器后部,可以用来控制飞行器的俯仰、偏航和倾斜以改变其飞行姿态,最常见的尾翼由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组成。但飞行器在着陆过程中其角度难以控制,倾斜角度过大时,飞行器的尾翼会直接接触地面,使尾翼容易损坏。
目前,在部分无人机中,飞行器配备起落架协助起落,并提供缓冲防护作用,如专利CN105194882A及专利CN214930589U,均具有缓冲减震作用。但上述发明仅适用于具有起落架的飞行器,且增加的缓冲结构使飞行器外形更复杂,对飞行器的重量及飞行性能有负面影响。
为了提升减重及气动外形考虑,扑翼机大多不具备起落架,而是通过降低飞行速度逐渐着陆,尾翼容易损毁,所以,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针对尾翼的缓冲防护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飞行器尾翼,降低飞行器落地时地面对飞行器尾翼的冲击,避免飞行器着陆时尾翼垂尾损毁,且不影响飞行器外形。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飞行器尾翼,包括安装杆和连杆,所述安装杆的第一连接端用于连接飞行器,所述安装杆的第二连接端同轴连有上框架杆,所述安装杆上可移动地套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设有套接在所述安装杆上的弹簧,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柔性连接有下框架杆,所述下框架杆上可以移动地套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上框架杆上固设有第三连接件,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及所述第三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主体,所述第一连接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杆,所述第一连接主体的另一端的内部设有第一柔性连接件,所述第一柔性连接件连接所述下框架杆。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套接在所述下框架杆上的第二连接主体,所述第二连接主体的外侧设有辅连接体,所述辅连接体与所述连杆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上设有连接所述下框架杆的第一连接孔,所述辅连接体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倾斜。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线的夹角为a,a的取值范围为20~30度。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主体,所述第三连接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框架杆,所述第三连接主体的另一端的内部设有第二柔性连接件,所述第二柔性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杆。
优选地,所述安装杆的第二连接端设有抵接块,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抵接块抵接。
优选地,所述上框架杆、所述下框架杆及所述连杆构成垂直尾翼的框架,所述框架上包覆有柔性蒙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未经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4065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