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电池预制件及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223146185.6 | 申请日: | 202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68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发明(设计)人: | 于亚文;王义飞;申永宽;庄华杰;刘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H01M10/42;H01M50/172;H01M50/531;H01M50/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李荟萃 |
地址: | 23001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电池 预制件 锂离子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预制件及锂离子电池。锂电池预制件包括:第一封装结构,正极耳和负极耳的一端均伸出第一包覆腔;第二封装结构,第二封装结构限制出第二包覆腔,第一包覆腔内和第二包覆腔内设有能够相互导通的电解液;补锂结构,包括能够对电芯本体进行补锂的补锂极片、与补锂极片连接的极耳和用于导电的连接件,补锂极片和极耳位于第二包覆腔内,连接件的一端与极耳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伸出第二包覆腔,第二封装结构与第一封装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以便在补锂后将第二封装结构从第一封装结构上拆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锂电池预制件可以避免锂离子电池在补锂后增加额外重量,从而更有利于能量密度的提升,还能降低电池安全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锂电池预制件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普遍存在首次充电容量高,而放电容量偏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正极脱出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会在负极表面形成固体电解质膜(SEI膜)等,导致正极材料中的部分锂离子被消耗,形成不可逆容量,最终导致电芯的首次库伦效率与容量降低。因此,有必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补锂,从而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利用效率。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在正极材料中添加补锂剂或对电池本体内部极片进行预锂的方法来对锂离子电池进行补锂。其中,采用添加补锂剂的方式,虽然在理论上可提高电池容量,但是,这样会降低活性物质所占比例或额外增加电池重量,从而造成能量密度的损失;而采用对电池本体内部极片进行预锂的方式,需要过量的补锂金属,这样容易导致过量的锂金属残留在电池内部,在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死锂”,从而增加了电池的重量,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也会导致电池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预制件及锂离子电池,上述锂电池预制件可以避免锂离子电池在补锂后增加额外重量,从而更有利于能量密度的提升,同时还能降低电池安全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预制件,包括:电芯结构,包括电芯本体以及与电芯本体均连接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第一封装结构,限制出用于包覆电芯本体的第一包覆腔,正极耳和负极耳的一端均伸出第一包覆腔;第二封装结构,位于第一封装结构的一侧,第二封装结构限制出与第一包覆腔相连通的第二包覆腔,第一包覆腔内和第二包覆腔内设有能够相互导通的电解液;补锂结构,包括能够对电芯本体进行补锂的补锂极片、与补锂极片连接的极耳和用于导电的连接件,补锂极片和极耳位于第二包覆腔内,连接件的一端与极耳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伸出第二包覆腔,第二封装结构与第一封装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以便在补锂后将第二封装结构从第一封装结构上拆除。
进一步地,补锂极片包括一个锂铜复合带或沿补锂极片的厚度方向堆叠设置的多个锂铜复合带,锂铜复合带包括铜带和设置在铜带的一侧的锂层。
进一步地,锂铜复合带的宽度为2cm至20cm;和/或,锂铜复合带的厚度为2μm至200μm。
进一步地,铜带由铜箔制成,铜箔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
进一步地,沿锂铜复合带的长度方向,部分铜带凸出于锂层并形成极耳。
进一步地,连接件的外周设有粘接层,第二封装结构通过粘接层与连接件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封装结构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二封装结构,至少一个第二封装结构上设有补锂结构。
进一步地,补锂结构与电芯本体之间具有间隔,间隔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30mm。
进一步地,第一封装结构和第二封装结构均由铝塑膜制成;或者,第一封装结构和第二封装结构一体成型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由上述的锂电池预制件拆除第二封装结构和补锂结构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1461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产粉末状固体磷酸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挂耳式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