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222987617.X | 申请日: | 2022-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831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胡鹏;喻先锋;蔡云龙;刘微;侯敏;曹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03 | 分类号: | H01M50/503;H01M50/512;H01M50/516;H01M50/58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骆希聪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芯组件,电芯组件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单电芯,每个单电芯包括单电芯本体和极耳,每个单电芯本体具有顶面和沿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每个单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靠近电芯组件的内侧设置,每个单电芯本体的第二侧面靠近电芯组件的外侧设置;在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极耳从顶面靠近第一侧面的位置伸出;转接片,转接片上表面设置有转接片极柱,转接片具有与极耳对应的极耳装配部;其中,每个极耳从极耳装配部穿过后经弯折与转接片的上表面连接。本实用新型二次电池减少了二次电池内阻,提升了二次电池的电池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通常包括壳体、电芯和顶盖,且二次电池内部的装配结构通常为先将电芯水平放置,此时每个电芯的极耳也沿水平面延伸,再执行焊接及合芯动作。在焊接过程中通常包括两种装配方式:其一是将极耳直接与顶盖上的极柱连接;其二是在电芯和顶盖之间增设转接片,将极耳设置在转接片的下方并与转接片电连接,转接片再与顶盖上的极柱电连接。在焊接装配过程中,电芯及极耳与转接片或顶盖始终保持平行,焊接完成后,在电芯入壳体时进行极耳折弯、合芯从而完成二次电池的装配。这两种装配方式的共性问题就是折极耳,而折极耳会导致以下问题:
一是电芯在高度方向需要留有折极耳空间,导致高度方向上空间利用率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难以提升;二是折极耳空间少,且极耳到转接片路径、松弛状态不同,极耳冗余、下沉造成的二次电池短路安全风险;三是折极耳后极耳没有支撑,极耳容易插入极片中,会造成二次电池短路安全风险;四是极耳较长,电池内阻大进而影响二次电池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减少二次电池内阻,提升二次电池的电池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单电芯,每个所述单电芯包括单电芯本体和极耳,每个单电芯本体具有顶面和沿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每个单电芯本体的所述第一侧面靠近所述电芯组件的内侧设置,每个单电芯本体的所述第二侧面靠近所述电芯组件的外侧设置;在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极耳从所述顶面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位置伸出;转接片,所述转接片上表面设置有转接片极柱,所述转接片具有与所述极耳对应的极耳装配部;其中,每个所述极耳从所述极耳装配部穿过后经弯折与所述转接片的上表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接片的上表面被沿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分隔线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转接片极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电芯组件最内侧的两个所述单电芯对应的极耳装配部位于所述第二区域;靠近所述电芯组件最内侧的两个单电芯对应的所述极耳装配部沿所述电芯组件的宽度方向具有第一投影,所述转接片极柱沿所述电芯组件的宽度方向具有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覆盖所述第一投影。
可选地,所述极耳装配部均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或者,靠近所述电芯组件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单电芯对应的极耳装配部至少部分的位于第一区域,其余所述极耳装配部均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可选地,所述极耳装配部包括极耳装配孔;所述极耳装配孔包括第一极耳装配孔和/或第二极耳装配孔,所述第一极耳装配孔用于使所述电芯组件中的一个所述单电芯上的极耳穿过,所述第一极耳装配孔沿所述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具有第三投影区域,所述第一极耳装配孔对应的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第三投影区域中;所述第二极耳装配孔用于使所述电芯组件中相邻的多个单电芯上的极耳穿过,所述第二极耳装配孔沿所述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具有第四投影区域,所述第二极耳装配孔对应的所述极耳均位于所述第四投影区域中。
可选地,沿着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靠近所述电芯组件最内侧的两个所述单电芯的极耳对应一个所述第二极耳装配孔,使得靠近所述电芯组件最内侧的两个所述单电芯的极耳穿过一个所述第二极耳装配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9876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硬度刀片回火转移装置
- 下一篇:料车双曲臂推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