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生动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的模块化生态浮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22976490.1 | 申请日: | 202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65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刘艺;吴菊珍;邱诚;白杨;任燕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南京华恒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5 | 代理人: | 裴素艳 |
地址: | 61003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生 动植物 微生物 协同 作用 模块化 生态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生动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的模块化生态浮岛系统,包含由浮岛载体承托的能量供应模块、“挺水植物、微生物、曝气”联合处理模块和“沉水植物、螺蚌、吸附”联合处理模块三大功能模块。其中,“挺水植物、微生物、曝气”联合处理模块和“沉水植物、螺蚌、吸附”联合处理模块均为由竖式培养框和尼龙网布围合而成的微生态单元,并由网板分隔为三层,能够实现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交互作用;浮岛载体由若干浮板通过连接件相互扣接组成,可根据水质情况自由拼接浮板改变各处理模块的大小;整个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调控可分为生态除藻、营养控制、生态巩固三个阶段;具有功能集成度高,无二次污染,环境适应性强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生动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的模块化生态浮岛系统。
背景技术
天然湖泊、人工湖、水库等湖库型水体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受污水排放、鱼类养殖等人类活动影响,水体氮、磷等营养元素增加,加上湖库型水体本身具有相对封闭、水动力不足、物质交换能力较弱的特点,极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藻类大量繁殖,湖库水体生态系统由草型向藻型退化,最终破坏生态景观,甚至影响用水安全。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生物方法因成本低、效果持久、不易产生二次污染、景观和资源化等综合效益高而成为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特定生物对水中有机物、氮、磷等营养元素进行吸收、转化和分解,从而使水体污染物质浓度降低,根据所利用的生物类别具体可分为水生植物修复、生物操纵和微生物修复。
生态浮岛是以生物修复技术为主的集成设施,传统生态浮岛以水生植物为主体,单纯依靠植物的根系的吸附、吸收和挂膜作用净化水体,处理能力有限。组合式生态浮岛在传统浮岛的基础上增加曝气系统、人工填料、生物制剂等,提高生态浮岛的处理效率和能力。但现有组合式生态浮岛存在对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交互作用集成度不高,对环境适应性不足,尤其是对已经出现藻类爆发情况的水体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组合式生态浮岛对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交互作用集成度不高,对环境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生动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的模块化生态浮岛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水生动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的模块化生态浮岛系统,包含由浮岛载体承托的若干微生态单元,
所述微生态单元包括“挺水植物、微生物、曝气”联合处理模块、“沉水植物、螺蚌、吸附”联合处理模块,
由浮岛载体承托的能量供应模块为曝气提供气源和气动力;
所述曝气用于为水生动物供氧,以减少水体藻类的含量;
所述“挺水植物、微生物、曝气”联合处理模块用于吸收、降解水体中的营养元素,控制营养以去除藻类繁殖条件;
所述“沉水植物、螺蚌、吸附”联合处理模块用于恢复水体生境,延长水生食物链,维持并巩固修复的生态。
上述微生态单元由竖式培养框和框内的尼龙网布围合而成,并由框内的网板分隔为三层,最底层的底板为实心板。
上述“挺水植物、微生物、曝气”联合处理模块包括顶部的挺水植物层、中部的生物膜层、底部的固定基质层;
所述“沉水植物、螺蚌、吸附”联合处理模块包括顶部的沉水植物层、中部的螺蚌活动层、底部的吸附填料层。
进一步的,上述挺水植物层和沉水植物层内分别铺设种植基质,种植基质上分别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
所述挺水植物包括西伯利亚鸢尾、美人蕉、黄菖蒲、千屈菜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所述沉水植物包括狐尾藻、金鱼藻、水菜花、苦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学院,未经成都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9764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