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从含碘废水中提取碘单质的连续化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961326.3 | 申请日: | 2022-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9031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莉;杨娇娇;钟高峰;黄安元;胡大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 |
| 代理公司: | 泉州君典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9 | 代理人: | 王清燕 |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丰***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碘废 水中 提取 单质 连续 设备 | ||
一种从含碘废水中提取碘单质的连续化设备,依次连接的过滤器和碘单质提取装置;过滤器,对进入的含碘废水进行过滤处理,以去除含碘废水中的悬浮物质;碘单质提取装置,与过滤器连接,将过滤后的含碘废水中的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进行吸附回收,包括电催化氧化装置和循环吸附装置,电催化氧化装置,与过滤器连接,将含碘废水中的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循环吸附装置,与电催化氧化装置连接,对含碘废水中的碘单质进行吸附回收并使含碘废水重新回流至电催化氧化装置中;循环吸附装置的设置,不仅对碘单质进行回收,同时也能增加含碘废水在电催化氧化装置中的总停留时间,保证含碘废水的有效处理,以适应高浓度含碘废水的处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含碘废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含碘废水中提取碘单质的连续化设备。
背景技术
碘及碘化物是常用的化学原料,用途广泛,消耗巨大,但其价格昂贵。醋酸生产过程中采用HI作为辅助催化剂,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含碘废水,碘浓度高于1500mg/L,废水中的碘主要为碘离子,若直接排放,不仅造成了碘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目前现有的碘回收工艺包括以下几种:(1)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树脂可以起到很好的富集碘的效果,但适用于低浓度的废水,且难以处理水质的不稳定性,产生高浓度的含碘废水需要继续处理;(2)空气吹出法:此法适用于含碘量相对较高的原料液,将废水进行酸化后,再通入氯气氧化,同时吹入空气将游离碘吹出,吹出的碘用二氧化硫吸收,再通入氯气使碘游离,最后精制而得碘,此法虽然成本低,设备占地面积小,但对废水中碘含量要求比较高,回收率在65%~75%,且操作复杂;(3)活性炭法:此方法采用相似相溶的原理,只能够吸附碘单质,对碘离子不吸附;因此亟需一种可有效从碘废水中回收碘单质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从含碘废水中提取碘单质的连续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从含碘废水中提取碘单质的连续化设备,依次连接的过滤器和碘单质提取装置;
过滤器,对进入的含碘废水进行过滤处理,以去除含碘废水中的悬浮物质;
碘单质提取装置,与过滤器连接,将过滤后的含碘废水中的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进行吸附回收,包括电催化氧化装置和循环吸附装置,电催化氧化装置,与过滤器连接,将含碘废水中的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循环吸附装置,与电催化氧化装置连接,对含碘废水中的碘单质进行吸附回收并使含碘废水重新回流至电催化氧化装置中。
进一步的,所述电催化氧化装置与过滤器之间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循环吸附装置包括连接在进水管与电催化氧化装置之间的回流管、设置在回流管上的换热器和设置在回流管上位于换热器后方的活性炭滤罐。
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泵。
进一步的,所述电催化氧化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底部的进水口、设置在壳体侧边的回流口和设置在壳体上端的出水口,所述进水管连接在进水口与过滤器之间,所述回流管连接在回流口与进水管之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过滤器前方均质池。
进一步的,所述均质池与过滤器之间设置有输送泵。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器为袋式过滤器。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限定连续化装置的结构,以过滤器配合碘单质提取装置,并进一步限定碘单质提取装置的结构,由电催化氧化装置将碘废水中的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再经循环吸附装置对处理后的碘废水中的碘单质进行多次循环吸附,以尽可能提取含碘废水中的碘单质;循环吸附装置的设置,不仅对碘单质进行回收,同时也能增加含碘废水在电催化氧化装置中的总停留时间,保证含碘废水的有效处理,以适应高浓度含碘废水的处理。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未经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9613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