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壳气密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919608.7 | 申请日: | 202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00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雷;蒋荣华;张波;王先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泰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32 | 分类号: | G01M3/32 |
代理公司: | 重庆飞思明珠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8 | 代理人: | 艾铭伟 |
地址: | 4027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气密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壳气密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座,在所述检测座内固定有真空泵,在所述检测座的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检测工位、第二检测工位以及检漏仪,所述第一检测工位与第二检测工位的中部均设置有若干第一升降气缸,在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的顶部固定有下模,所述下模内形成有检测腔体,所述检测腔体分别通过气路与所述真空泵、检漏仪连通,在所述第一检测工位与第二检测工位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第一升降导轨,在两侧的第一升降导轨之间跨设有与所述下模相配合的上模,在后侧的第一升降导轨上固定有带动上模升降的第二升降气缸。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带来的漏检或重复检测现象,不仅有效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动力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壳气密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增加了安装电池的电池壳,一般电池壳制造要经过焊接、机加以及最后的气密检测等工序。因此,在电池壳的加工过程中,气密检测设备不可或缺。经过焊接、机加之后,整块电池壳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缺陷、漏气等现象均需要通过气密检测才能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后期补救处理,才能达至产品合格。
现在多采用通气方式检测电池壳气密性,这种方式需要操作人员在通气时在电池壳焊缝表面撒水,通过观测是否存在气泡而确定是否漏气。这个过程由于人为因素的不可控性,可能某些小气泡不能被检出或出现漏检或重复检测的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壳气密检测装置,该装置检测方便,检测结果可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池壳气密检测装置,其关键在于:包括检测座,在所述检测座内固定有真空泵,在所述检测座的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检测工位、第二检测工位以及检漏仪,所述第一检测工位与第二检测工位的中部均设置有若干第一升降气缸,在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的顶部固定有下模,所述下模内形成有检测腔体,所述检测腔体分别通过气路与所述真空泵、检漏仪连通,在所述第一检测工位与第二检测工位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第一升降导轨,在两侧的第一升降导轨之间跨设有与所述下模相配合的上模,在后侧的第一升降导轨上固定有带动上模升降的第二升降气缸。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检测工位与第二检测工位之间设置有控制阀,该控制阀接入所述检测腔体与真空泵之间的气路中。
进一步的,在相邻两个第一升降气缸之间设置有第二升降导轨,所述下模通过滑块与所述第二升降导轨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座采用框架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结构简单,检测操作方便,检测时将待检测电池壳放入检测腔体内,控制第一升降气缸带动下模向上移动,控制第二升降气缸带动上模向下移动,将电池壳体夹紧固定并将检测腔体密封,然后通过真空泵抽真空,最后由检漏仪向电池壳内充入氦气后完成对电池壳是否存在泄露的检测,检测完成后控制第一升降气缸与第二升降气缸复位,取出电池壳产品;上述过程采用自动检测,且检测结果由检漏仪得出,相较于传统技术,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带来的漏检或重复检测现象,不仅有效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还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泰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泰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9196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元件用载带基材成型定位孔的模具
- 下一篇:一种干挂石材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