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雷达测流仪有效
申请号: | 202222905175.X | 申请日: | 202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28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薛运宏;刘冠华;杨俊;常俊超;李家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俊 |
主分类号: | G01S13/88 | 分类号: | G01S13/88;G01F1/58;B64D47/00;B64C27/08;B64C3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4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无人机 雷达 测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达测流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雷达测流仪,其技术方案包括:雷达测流仪本体、无人机本体、保持架、第一螺杆、弧形夹板和铰链,两个所述支撑杆相对一侧的无人机本体底部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底部焊接有第二螺杆,所述保持架底部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杆与保持架底部的第二螺孔啮合连接,所述保持架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螺孔,两个所述第一螺杆分别与保持架两侧的第一螺孔啮合连接,两个所述弧形夹板相背离的一侧分别安装有轴承,所述雷达测流仪本体顶部两侧分别安装有连接杆。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便于将雷达测流仪本体安装固定到无人机本体下方,且无需使用工具辅助安装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达测流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雷达测流仪。
背景技术
在检查河道水流量时,传统接触式测流作为最常用的测流方式,存在效率低、时效性差、洪水期测验困难等问题,雷达测流采用非接触式测流方法,因具有较好的测流精度,且不受气候条件、河水涨落、河道漂浮物等影响,弥补了传统接触式测流的不足之处,使用无人机携带雷达测流仪对河道水流进行测量,不仅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还可以减轻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
公开号:CN217424443U,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雷达测流仪,包括壳体、边盖和电路总成,所述电路总成安设在壳体内,包括水位计组件和流速仪组件;所述水位计组件和所述流速仪组件在所述壳体内呈120~145°夹角设置;所述壳体内设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用于安装所述电路总成;所述边盖适配壳体。通过把水位计组件和流速仪组件合理安装在壳体内,可以使雷达测流仪具备测量水位和测量流速两种测量功能,提高使用效率;同时简化壳体的结构,减轻雷达测流仪的整体质量,从而降低无人机的电力负担。解决现有的无人机装载流速仪进行测流速时,功能单一,具有使用局限性并且效率低下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CN217424443U中减轻雷达测流仪的整体质量,从而降低无人机的电力负担,在测量时,需要将雷达测流仪与无人机安装固定到一起,现有技术CN217424443U中在将雷达测流仪与无人机安装固定的结构较多,在安装时,工人使用工具进行安装,无人机底部空间有限,操作起来不仅麻烦,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雷达测流仪,具备操作简单,便于将雷达测流仪本体安装固定到无人机本体下方,且无需使用工具辅助安装的优点,解决了雷达测流仪与无人机安装固定到一起时,操作麻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雷达测流仪,包括雷达测流仪本体、无人机本体、保持架、第一螺杆、弧形夹板和铰链,所述无人机本体底部两侧分别焊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相对一侧的无人机本体底部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底部焊接有第二螺杆,所述保持架底部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杆与保持架底部的第二螺孔啮合连接,所述保持架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螺孔,两个所述第一螺杆分别与保持架两侧的第一螺孔啮合连接,两个所述弧形夹板相背离的一侧分别安装有轴承,所述雷达测流仪本体顶部两侧分别安装有连接杆。
使用本技术方案中一种用于无人机的雷达测流仪时,将保持架的第二螺孔转动啮合到无人机本体底部的第二螺杆上,使用两个固定盘转动两个第一螺杆,两个第一螺杆在保持架两侧的第一螺孔内转动移动,两个第一螺杆推动两个弧形夹板做相对方向的移动,两个弧形夹板将第二螺杆夹持固定,雷达测流仪本体通过铰链与保持架转动连接,无人机本体携带雷达测流仪本体在空中对河道的水流量进行测量。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螺杆相背离的一端分别焊接有固定盘,两个固定盘与保持架两侧相平行。使用固定盘方便转动第一螺杆,第一螺杆在第一螺孔内转动移动。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螺杆相对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弧形夹板的轴承内环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螺杆分别与两个弧形夹板相垂直。两个第一螺杆在转动时,不会带动两个弧形夹板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俊,未经杨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9051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